地区版

【专访】“走出象牙塔”——农村传道人关于城市教会发展的思考

编者按:广西西南边陲的基层传道人黄明标弟兄上次接受福音时报采访时谈到他对于农村教会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也发出了急切的呼吁,农村的福音之火不能熄灭,需要有敢于“不走寻常路”的新一代同工“下乡”来添新柴。今天的访谈,黄弟兄对城市教会亦提出了他的看法和一些建议,其针砭时弊的言语虽有时显得以偏概全,但也不失为值得城市教会去思考的实际问题。不管是乡镇教会,还是城市教会,如果把中国教会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任何一个的缺失都可以看作是整体的不完全。

【专访】“不走寻常路”——广西西南边陲一农村教会如何在荒凉中寻找出路

福音时报:您好,黄弟兄,谢谢您再次接受我们的采访。上次的采访中,您分享了对于农村教会发展的诸多思考。您在服侍农村教会之前,也曾在城市教会服侍过,在城市教会服侍的经历能够给您在农村教会的服侍带来怎样的启发?

黄明标(以下简称黄弟兄):我没服侍过多少间城市教会,只是由于以前到处找工打,也在三四个城市的教会里待过。我为什么说待,因为那时候我还不算真服侍,只能算在教会的服侍中露过脸。后来离开城市回到农村,才真正走上服侍的道路。上次我谈到自己对农村教会发展的一些想法,但回想走过的路,自己在城市教会待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以前在城市教会的时候,我的身份是一个平信徒,没有直接参与过教会管理,但长时间的耳闻目睹,多少都知道一些实质性的东西,比如城市教会的性格、形象、心态、愿景等等。一个教会的品格、形象、心态和愿景,是由那个教会的主要负责人来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负责人,就有什么样的教会。虽然不同的教会有不同的性格和形象,但我所接触过的城市教会,基本都很像一座象牙塔。

福音时报:城市教会很像一座象牙塔,您为什么这样看?

黄弟兄:可能我这样看有点偏,但我确实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在城市教会生活过的那段时间,我只记得教会的生活还是主要由主日崇拜、灵修聚会、肢体探访三部分组成,其他如使徒时代天天擘饼、圣灵充满、竭力宣教、彰显神迹这四大块事工还是做得很不够,甚至没有去做。很多教会是一个月施一次圣餐,有的教会两个月才施一次圣餐,更别谈什么天天擘饼了。天天擘饼、圣灵充满、竭力宣教、彰显神迹是一个有机连环,其中一环出问题,其他三环就会受到影响,从而福音脚步就会受阻。当然会有人说,神掌权,神自己有祂的计划,神的国是没人能拦阻的等。这话有点儿道理,但也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神在地上的计划都是要人去实践的,人不做,事工在一定的时期内肯定受到影响。所以,教会如果忽略使徒时代的服侍模式,真的无法得人如得鱼。而我们只在主日崇拜、灵修聚会、肢体探访这三大事工中自我满足,在教会内部反复做此类工作,不走进人群,不关心社会,真的就像一个大学,天天只教导着同一群人而不管外面世界的变化。人们常把大学比作象牙塔,是因为他们脱离现实生活,忽视现实社会的丑恶悲惨现象,自隐于其理想的环境中自我陶醉。现在的城市教会,有不少真的陶醉在高档建筑、万千会众和有规律的宗教生活中自我感觉良好。

福音时报:使徒时代的教会模式今天几乎看不到,不过有牧者也在呼吁,教会应该回到使徒时期的发展模式,教会才能迎来真正复兴。不过,今天的教会受到了法律的约束和世俗力量的巨大影响,回归初代的教会模式,您觉得现实吗?

黄弟兄:法律约束和世俗影响应该是每个时代都有的,福音质量当然会受这样因素的影响。使徒时代那时候也有这样的影响,否则使徒们就不会受迫害。回顾世界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那就是越是受逼迫的事物,它的增长速度和力度就越惊人。做豆芽的人,一般都会在豆芽上面压一块比较重的板,为什么?就是让豆芽长得更壮。所以我们不必为教会的环境恶劣而丧胆,反而更要欢呼。如果教会的大环境很平静,那就说明我们在走下坡路。教会大环境很平静,一是因为政策好,二是因为我们躲在象牙塔里不出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教会发展很快,恰恰是《宗教事务条例》还未出台的年代。别看现在的城市教会的人很多,那不是城市教会的主要功劳,而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农村听到福音的农民在这十年来摇身一变成为城市人的结果。从这一点来看,城市教会应该要反思。中国教会虽然现在已经像中国经济那样以城市为主轴,重城轻乡,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城市教会建设,但不应该忘记我们的根还在农村,毕竟城市教会中一半以上的信徒是从农村来的。农村教会是城市教会的根,只有农村教会这团根得到滋润,城市的枝叶才能繁茂。现在的城市教会很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教会的婆家,再过20年,娘家可能就再也没有什么人了,到那时候城市教会怎么办?还能像今天一样靠着自身优越吸引娘家送人过来吗?不能了。所以我觉得城市教会的今天如果还像个象牙塔,十几二十年后的状况也像今天的农村教会一样令人堪忧。

福音时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客观环境影响下,农村人口大量转向城市,结果造成大量的“空壳村”,一些大城市人口承载力明显超负荷,从而导致农村教会不断失去其原有的生命力,而很多城市教会却突显复兴,这是客观环境造成的结果。但现在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将来也可能使浪潮退去,并出现回潮现象,城市人口会回到乡下,像其他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一样。

黄弟兄:城镇化建设以牺牲农村为代价。一个蛋糕,给这个人分多了,就等于另一个人分少了。经济是这样,教会也是这样。圣诞节前,我参加了一个城市教会新堂的献堂典礼,看到其隆重程度和高档级别是农村教会无法望其项背的。这当然是好事。各级领导悉数到场,各地教会纷至沓来,这是基督教的盛事,值得庆贺,值得重视。但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个城市教会的信徒,绝大部分人之间彼此都是讲乡下口音的,讲普通话的很少。还有财务公开栏上公布的建堂收支,也是非常蒙恩,不但恩典够用,而且还有盈余,毕竟各级单位和各方教会奉献金很多。而农村教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农村教会想建一个教堂,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响应者寡,支持者薄,而且还得不到上级的重视。这就是城乡的差别。这差别是人自己要跟随时代的观念造成的,不关上帝的事,因为我相信上帝对每个人的爱原本都是一样的。在人看来,城市教会人多,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和比重,农村教会人少,没必要费力费财。这表面看来似乎没什么错,但如果按照牧养比例来算,那就是严重的错误。按我们这里一个信徒约500人左右的小县城教会为例,该教会有牧者8人,其中牧师2人,专职传道4人,代职传道2人,平均每个牧者牧养约60个信徒。而乡下教会,有的点信徒接近200人,但只有一个专职传道人,而其他几十个信徒的点,再无专职传道人,这些算下来,城市教会的牧养比例是比乡下要低得多的。这个事实,就能说明教会建设的问题所在——瘦乡肥城,原来不是因为城市教会人多,而是人看不到农村教会的缺乏和需要。

福音时报:城市教会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牧养压力上,除此之外,您认为城市教会应该怎样帮助农村教会?

黄弟兄:要打破这个僵局,城市教会就应该走出象牙塔,放弃挑肥拣瘦的观念,顾及娘家的缺乏和社会的需要。走出象牙塔,我们可以学两个人,一个是伯格理牧师,一个是特蕾莎修女。伯格理牧师是建立农村教会的典型,特蕾莎修女是服务城市的天使。他们俩的出身和修养都相当的好,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地方像今天的众多城市牧者一样过着优越的宗教生活,但他们没有选择锦上添花的日子,而是听从神的呼召,到异国他乡雪中送炭,彰显神的国度。反观今天城市教会,我们依然在象牙塔中高唱赞美诗,常年在象牙塔中忙于各种和社会无关的宗教事务忽略了神的呼唤。我在城市教会的时候,知道神是要拣选这些牧者在这个城市作神的工,但我也看见,有一些牧者自身修养和神学装备是达不到城市教会要求的。他们当中虽然是受过正规的神学培训,但由于其本身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依然停留在农村时的状态,所以很难在城市教会中打开局面。他们的自己格局,如果能回到农村教会侍奉,所产生的结局一定是不一样的。毕竟农村教会的牧养模式没有城市教会那么复杂,开展工作也容易些。

福音时报:这样的话城市教会将面临更大的牧养压力,他们要怎么面对?另外传道人也会考虑自身的实际生活问题能否得到满足。

黄弟兄:城市教会无需因为自己还缺乏传道人(其实不算缺乏了)而只走单行道,应该差遣一些适合在农村教会开疆拓土的传道人回乡下,让他们也学会独立飞翔。至于传道人的生活问题,这是不必担心的,因为耶稣说:“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3)许多地方城市教会“以堂带点”的牧养工作做得很到位,其他城市教会应该复制过来,这样农村教会就不至于太荒凉。一个城市教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农村教会的奉献,如果我们还不感恩回馈,上帝也会向我们讨债的。这是学习伯格理牧师的一点心得。

福音时报:您觉得现在的城市教会应该如何学习特蕾莎修女?

黄弟兄:现在的城市教会,相当部分还是像金丝雀,在象牙塔中愉快歌唱,听不见外面世界的风雨声。在物质非常丰富的城市,有很多人在吸毒,有很多人在颓废,有许多人生活困苦,有许多人为疾病担忧,有许多人家庭破裂。城市教会应该看到这些,并且建立相应的服侍团契,去去帮助那些活得非常艰难的人。

总之,要走出象牙塔,去把真道传播出来。耶稣在圣经中很少说“你们来”,却多次说“你们去”,强调说“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而我们现在的城市教会,有的还只做着“你们来,来听我讲道”的牧会工作。当一个城市教会只懂得“来”而忽略了“去”,即使现在这个教会人再多,也会面临人少的那一天。

福音时报:您会一直坚守在农村教会?

黄弟兄:是的。我希望自己在农村教会慢慢变老,用自己的真诚微笑和点滴责任,去帮助农村的老人们,或许有一天能迎来丰收的福音之野。但愿我在的教会,在我的有生之年不会成为另一个象牙塔。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