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试论普世教会合一运动

一、  普世合一运动简介

普世合一运动是二十世纪最显著的运动,有一种观点认为,十六世纪是宗教改革的时代,十七世纪是宗派主义时代,十八世纪是移民时代,十九世纪是宣教的时代,由于宣教的需要,开始会有一些联合性、超越宗派的宣教组织出现,这也酝酿了二十世纪的普世合一运动。

第一个教会联合组织是在1846年成立的伦敦的宗教保守派组织——福音派联盟,他的成员来自英国、美国的50家福音派团体。但是在19世纪末衰落,20世纪初,随着个人组织的宗教联盟的衰落,教会联盟取而代之。

1908年,31家美国宗派加入基督教同盟协进会。不久,自由主义神学在这场新的普世教会运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协会活动遭到一些宗教保守派的抵制和批评。直到1950年,基督教协进会归入一个更大的组织——美国基督教协进会。该会成员包括36家新教、圣公会、东正教的宗派团体会员,有5000万个人成员,其中新教成员有3600万,三分之一为保守派。

1910年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就是普世合一运动重要的里程碑。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主要是讨论如何消除教派之间的相互诋毁、彼此攻击,寻求宣教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

会上,分出来三个系列的委员会:国际宣教会议、信仰与教制、生活与工作。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会议,将“信仰与教制”与“生活与工作”合并为“普世基督教会协会”(简称为WCC)。目前,协会包括两百多个宗派与团体,会员总数大约为四千万。

二、  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的影响

会后的杂志于1912年开始出版,直接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三大新教组织的成立:1921年成立的由穆德任主席的国际宣教协进会;瑞典信义宗大主教内森索德布洛姆于1925年在斯德哥尔摩创立的以关注基督教面临的社会问题为宗旨的生活与事工运动;加拿大圣公会信徒查尔斯布伦特在1927年促成了在瑞士洛桑召开的世界信仰和职事培灵会。在三大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在1948年成立了基督教协进会。

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并未宣布自己是超级教会,其目的是促进其成员的相互理解与合作,这一运动倡导社会宽容,更多的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精神。

在德国、北欧、荷兰、英国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经历了一次新发现的基督徒合一,是超于不同宗派,而他们觉得迫切地想投入一个新的、超宗派的宣教运动,另外,这种普世教会的精神也显示在圣经团体当中,以及十九世纪末的学生运动里,像是青年会、女青年会、世纪基督徒学生联盟等。使得宣教在一次热烈起来。

同时,也提出口号为“在宣教中合一,在合一中宣教”,所以,在1920年代以来,所有举办过的教会联合以及在过去半个世纪期间成立的所有国家性的“教会议会”,如果是以“神的宣教”为服务宗旨,才会富有意义。

三、WCC的神学立场

由于共产主义、天主教、解放神学也加入WCC,所以福音派多半对其保持观望态度,但是其神学立场也要看各期领袖的神学路线。1952年威灵根会议中,普救论已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问题主要出现在对“宣教”的定义上,有教会的宣教转为上帝的宣教,将宣教的使命由教会转移到神,认为宣教不是被视为教会的活动,而是神的属性,是三一神的作为,教会的宣教本身没有生命,只有在差派的神手中才是真正的宣教。理论的潜在含义包括:如果就是神的工作普遍在全人类的历史、活动、文化中世纪,如果不参加教会之外的世界活动,那就与基督无份,于是宣教活动由“教会中心论”的排外主义发张为“上帝中心论”的多元主义、包容主义、宣教的目的不再说服人改宗,皈依基督,而是与各个宗教、文化相互倾听、理解、学习,乃至达到对整理的共同认识。传福音本身就是要告诉全世界的人,基督已经救赎全人类,他要在我们的生命中掌权,所以,这次大会淡化了基督教的独特性。

四、合一中的分裂

20世纪晚些的时候,在普世教会的推动下,美国人民的生活中出现了包容各派的特大教会。特大教会是自由主义神学影响下教会合并热浪与教会分裂趋势的共同结果。在美国,宗派主义逐渐衰落,宗教逐渐个人化。基督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从宗派分裂到个人层面。于是,相应的特大教会出现。这些特大教会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宗派的标记,崇拜中以热情洋溢的快节奏为标志,还可以用摇滚乐热身,布道者注重讲《圣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当然,这样的特大教会不可避免的遭到严肃基督徒的反对。在这种世俗化的趋势中,基督教新教教会一直在尝试以某种方式重新统一。虽然有很多尝试,可是基督新教分裂的趋势丝毫没有停止。

在19世纪时,围绕自由主义神学的产生,各个宗派开始分裂。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因为组织严密,分化较少,其他宗派分化较多,与此同时,还有新的宗派产生,影响力较大的是基督复临派、基督教科学派等。

20世纪,基督教还在继续裂变,影响力最大就是五旬节派,该派没有统一的制度和信条,但强调灵洗的神秘体验,并以说方言为其外在特征。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来,若没有具体神学的底线,看似是合一,其实仍然是在分化。

五、总结

普世主义并非是一种被动、本不情愿的组合,而是主动、积极地要在一起的生活与工作,也不只是以正确的态度来代替敌意,而是以模糊性的礼貌来作为以往敌视关系的取代。

在20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调整的时代,教会合一运动从本质与出发点来看,我是赞成的,同样也是肯定的。因为神的教会本身就不是分散的,而是集中的。神喜悦的也是教会合一,在耶稣基督的大祭司祷文中就是在为教会的合一来祈祷,就可以看出教会合一的重要性,所以,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在本质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会有很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20世纪是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等全面对话的世纪,宗教对话也是同样重要。不单单是在宗教之间的对话,宗教之内的对话也是很重要的。宗教之内的对话既有同一宗教群体中信仰者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有信仰个人与信仰群体的对话。在真理、价值、意义、认信上的碰撞、交流与沟通。

20世纪的普世教会运动就是教会之间的对话,因为这样的对话,才可以使当代基督教获得充分的准备与经验来推动不同宗教、教会、世俗的对话。虽然这样的对话也是交织、互构的、多变对话、错综复杂的交往图景。但是,这样的对话是必要的,只有对话才可以了解到彼此,也才可以真正完善自己。

但是,对话并不代表认同,也不代表完全接受,所以,对话是途径,但最终的选择不能死板。基督教的本质和最基础的神学框架与三大信经是不能被否定与违背的,我认为这是对话的前提也是基础,只有在维护相同信仰的前提下才有必要和可能去对话。所以前提与基础是不可以撼动。因为神学是渐进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渐进的,所以,不可能有人掌握所有的真理,所以在基础以外的神学探究可以求同存异,也可以有更多的探讨和发挥,我认为这是可以的,也是利于神学与教会发展的。

我认为的方式可以有一下几种:培训当地神学人才、组织不同宗派的研讨会、创办神学杂志、不同宗派神学院的交换生等等不同的方式,使得彼此在建立自己系统的神学根基的前提下,与更多的教派人士进行对话,互相促进教会合一。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主旨是倡导教会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希望教会所有派别能达到重新的合一,以实现当代教会的大联合。由“国际宣教运动”“教会生活与工作运动”和“教会信仰与体制运动”构成。“教会生活与工作运动”始于各个教派之间的联合运动,兴趣侧重点在于教会与世俗的关系、世界和平与发展等发面。

普世合一运动突出整个教会的和为这整个教会所接受的信仰意义。将基督教会视为“超越国家、超越民族、超越阶级”的普世性的实体。在与新教各派、众多东正教自治教会的合作上较为成功,并使天主教与俄罗斯东正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参与其活动。虽然,仍会有很多的缺陷与批评,但是普世教会运动仍在当代基督教会发展中发挥者重要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何更好的看待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以及如何使它更好、更和谐、更完整的发展仍是需要讨论。合一是必要的,在什么样的层面合一,以什么为前提,合一的方向仍需要研究。

参考书目

1、  蔡丽真(著),《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教会历史专题》,校园书房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初版。

2、  连东、张喜爱(著),《基督教的传承与变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

3、  布鲁斯雪莱(著),《基督教会史》,刘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卓新平(著),《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7年1月。

5、  David J Bosch(著),《更新变化的宣教》,白陈毓华(译),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1996年6月初版。

(本文作者系90后基督徒,喜欢文字、音乐、做饭与思考人生。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