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基督徒的“文化使命”能为福音松土

10月22日发表了一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何从信仰角度理解?》,看到有主内家人留言说:“没必要为那些教外的名言,用圣经去正名。用圣经、用基督信仰去为那些背书,完全是多此一举,甚至完全错误!”就此留言,我想跟弟兄姊妹探讨一下关于基督徒应不应当有“文化使命”的话题。

说起“使命”弟兄姊妹马上就会想到传福音的大使命,这是主给所有信徒的一份责任。对于“传福音的大使命”很好理解,然而对于基督徒的“文化使命”似乎就有些茫然。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使命,都是以传福音的“大使命”为目标,采取的一种举措。

这里所说的“文化使命”有别于“启示文化”,不能等同于《圣经》的真理。就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虽然用基督教的信仰来解释这句流传于世几千年的中国老话,来说明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绝不是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真理。我们的目的是,从这句有争议的话题中获得世人对基督教信仰的认可,使得未信耶稣的人通过我们的信仰,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达到对基督教也有个新的认识。这是大有必要的,不是多此一举。

基督徒必须明白一个真理,大千世界是多种文化共存的。世界各种文化是在互动、影响、渗透、转化中发生变化的,我们的目的是让这些地上的文化思想最终回归到符合神心意的属天文化中,这就需要基督徒有“文化使命”来引导。

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就是在各种文化中,用我们的信仰真理去解释、归正人们对思想文化的认知,从而达到接受福音的目的。这就是基督徒的”文化使命”,也可以称为“基督徒文化事工”。

基督徒千万不要有异想天开的想法,摒弃所有的文化,唯我独尊的思想。这种想法看似很爱主,其实是将基督教的发展逼向绝路,是莽夫治理天下的做法。

我亲耳听到,有一间教会的信徒“领受”了真理后,去寺院砸人家的偶像,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拯救”人家。这种头脑简单,毫无智慧的做法,只能树敌更多,让人对基督教产生偏见。试问这种做法是对基督教的发展真有利吗?

神让我们去做光做盐,就是让我们接受福音的人,因福音的建造都成为新造的人,这些新造的人应当带着属天的文化去生活。使我们在生活的互动中,活出圣经的教导,用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实践,活出属天的“文化”,用属天的“文化”去影响、转化、更新我们周围还没有接受福音的人。

不要有“世界的文化”归世界,与我们无关的心态去处理属世的文化。要知道“文化”对于一个人或是一个团体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基督徒必须注重“天国文化”与“属地文化”的交接。神没有让我们与世界分离,而是让我们如光一样照亮世界,如盐一样融入世界。“分别为圣”也不是与人划清界限,它是指与罪的关系,不要理解成,自己高人一等,与世隔绝。

因本人各方面的有限,只能在这里浅析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只要大家肯去思想这些事情,圣灵一定会让你有更深层次的看见。

基督徒的“文化使命”虽然不会直接起到传福音的作用,但它可以做到“松土”的作用,可以把一块田地里的石头拣出,可以把好土运过来,施肥给这预备的田地,好让种子落在土里的时候,可以顺利地生长。这是预备的工作,是一种铺垫,是为属灵“征战”前做的宣传,是为抒写“大使命”的宏伟篇幅埋下的伏笔,是基督教必须倡导的圣工。

没有接受基督教信仰的人,他们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有些文化能够一直影响人们,证明这些文化存在有价值的内容。我们不能一并摒弃,要用真理的眼光去鉴别,肯定一些正确的,把它变成福音化的文化,以此作为沟通的“桥梁”,形成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对话的内容,以此为基,最终建立“天国文化”。

我们反对的是,用异教或世界的文化、哲学、传统来扭曲上帝的启示或福音的内容,不是“一刀切”把不是出于《圣经》内容的都排斥掉,把教会与当代世界极端对立起来,这样是不利于福音发展的。

思想一下就不难理解这些,上帝既然是全人类的主,他创造了一切,一切又都是出于他的爱,那么在没有形成《圣经》启示之前,上帝不会不对人有启示,很多“启示文化”或许就流传于“民间文化”之中。基督徒“文化使命”的工作就是以《圣经》为标准,去检验那些流传于世的文化,把那些扎根在人们心里,影响较深的文化,去掉因“罪”扭曲的地方,归正为“福音文化”。这样未信耶稣的人就容易接受我们的福音,对福音发展有利。

“大使命”是任重道远的大事情,弟兄姊妹要有长远的设想和规划,“大使命”需要有跨宗教跨文化的研究,只要有益于福音发展的事情,就不要禁止去做。让我们今天为了“大使命”放下各自的成见,在基督里合而为一,靠着基督的引导,不负使命,愿神的道,早日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阿们!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辽宁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