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二战时,有不少犹太人流亡上海,他们过得如何呢?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就开始推行极端反犹的政策,大肆迫害、杀戮犹太人。反犹浪潮在二战爆发后达到高潮,无数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杀害,或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活动。

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很多犹太人纷纷出逃欧洲,前往世界各地避难。而同样饱受法西斯铁蹄蹂躏的中国人向同样身处苦难的犹太人伸出援手,让他们得以到上海落脚,这里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当时很多国家都不愿意给犹太人颁发签证,走投无路的他们只好寻求中国领事馆的帮助。当时中国驻奥地利领事何凤山,面对犹太人急切的心情,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犹太人的同情,毅然决定奋不顾身救助这些难民,答应了他们前往中国的请求。他顶住压力,开始为奥地利的犹太难民办理签证,将他们送上逃生的方舟,让他们到上海避难。那段时间,中国总领事馆,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排着长龙,许多绝望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逃离纳粹魔爪的“生命签证”。

于是这些犹太人就来到了中国上海。由于当时中国同样处于战争状态,加上存在中国落后的刻板印象。来到这里的犹太人本想将上海作为中转站,再前往美国。可是他们很快发现,上海要比他们想象的繁华,在这里他们可以通过一技之长找到工作,满足其生活、文化方面的需求。于是很多犹太人就选择留了下来。

而且当时在上海已经有了一些犹太社群,他们给予了这些流亡同胞以帮助。原来在上海开埠不久,一些居住在巴格达的犹太人就来到“冒险家的乐园”闯荡,像哈同、沙逊(需要指出的是,沙逊是个鸦片贩子,靠毒害中国人发家)等等都是大上海著名的犹太富商。而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犹太人跟着白俄势力来到中国,他们在上海从事小买卖,形成了白俄犹太群体。

这些犹太团体与美国犹太人慈善机构一道,都给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提供帮助,为他们解决生活所需,犹太孩子也获得了教育的机会。这些从欧洲出发时一无所有的犹太人,很快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场所,有些人甚至过上了小康生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进入了租界。德国人要求他们把在上海的犹太人关入集中营。虽然鬼子作恶多端,可由于和犹太人并没有什么恩怨,彼此也非交战国。就没有答应德国人的要求,只是把犹太人强行迁入位于虹口的隔离区而已。

这里的生活十分艰难,生活条件大不如前,忍饥挨饿时有发生,有时还会遭到日本管理者的迫害,但相比日寇的集中营已经好了许多。而当时很多住在犹太人附近的中国人虽然同样生活艰难,可看到邻居有需要,仍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两个在二战中饱受苦难的民族,就此在上海的土地上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友谊。

二战胜利后,在上海的犹太人纷纷前往其他国家,尤其是在1948年后去了新生的以色列定居。但也有少部分犹太人与中国人结婚,安家,其后代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延伸阅读:

《上海之声:二战时期来华犹太流亡者的心声》

本书收集了犹太难民在登陆中国后数年内创作的信件、日记、诗歌和短篇故事,再现了他们艰难跨越语言文化、信仰体系和民族传统的障碍而努力谋生的心路历程,并揭示了上海犹太社团内部因经济地位、信仰水平和阶级出身的差异而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书文字取自档案馆、私人收藏和早已停刊的报刊,不仅是对纳粹大屠杀和流亡文学的充实与丰富,而且为一窥来沪犹太难民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原始文献。编者作为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不仅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补充小传,还结合时代背景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书中文字风格多样,或写实,或讽刺,或幽默,或抒情,或移情,或激励人心,读来真切,令人深思。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