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教皇本笃十六世留下的普世遗产

教皇本笃十六世会见世基联总干事Samuel Kobia博士(2008年1月)和Olav Fykse Tveit主教(2010年12月)。照片:L'Osservatore Romano
教皇本笃十六世会见世基联总干事Samuel Kobia博士(2008年1月)和Olav Fykse Tveit主教(2010年12月)。照片:L'Osservatore Romano

在本笃十六世当选教皇第二天的一次讲话中,他承诺为所有基督徒完全和可见的团结而努力,尽其所能促进普世主义的根本事业。

本笃十六世本名若瑟·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1927年4月16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2005年4月19日当选第265任罗马教皇。4月20日,在西斯廷教堂与红衣主教团的弥撒结束后,他在发表的第一条信息中说:“仅有良好的意愿是不够的,打开心灵和激发良知的具体姿态必不可少。”

鉴于他之前担任梵蒂冈信理部部长的声誉,一些人对这位德国出生的教皇的普世承诺持怀疑态度。此前,梵蒂冈于2000年发布的一份名为“Dominus Iesus”的声明中宣称新教社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会”。

但是,本笃十六是第一位来自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人数大致相当的国家的教皇,而且这个国家一直处于16世纪宗教改革的中心。

作为若瑟·拉青格(本笃十六的本名)教授,他是第一位隶属于世基联委员会的教皇。1968年,罗马天主教徒成为世基联信仰与秩序委员会的正式成员,拉青格也是其中一员。1971年,他曾在宗教和文化委员会发表讲话。

在德国,作为慕尼黑和弗赖辛大主教,拉青格是一个联合普世委员会的联合主席,代表罗马天主教,另一位主席是代表新教的新教主教爱德华·洛瑟(Eduard Lohse),该委员会试图找到弥合这两个群体之间数百年历史的裂痕的方法。

同时,拉青格在1999年天主教会和路德宗世界联合会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引起学者关注,该声明处理了16世纪宗教改革中造成分裂马丁·路德追随者和教皇追随者的一个核心问题。

2011年,他是宗教改革以来第一位访问位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的奥古斯丁修道院(现为新教教堂)的教皇,路德曾在此接受修士训练。

在那里与新教领袖会面时,本笃称赞路德对理解接受上帝恩典的方式的寻求,称其为“他一生旅程的深切热情和驱动力”。

但是,在修道院的普世祈祷仪式上,他说,如果仅是期望从他的访问中“谈论‘普世礼物’”,这是对信仰和普世主义的误读。虽然他说他不需要具体说明是什么礼物,但据了解,这很可能是指新教-天主教夫妇普遍希望能够一起领圣餐。

因为本笃的邀请,2012年,罗文·威廉姆斯博士成为第一位在罗马主教会议上发表讲话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教皇对这位圣公会领袖的赞赏。但是,梵蒂冈设立一个“辖区”接收想脱离圣公会的信徒的决定,引起了广泛不满。

东正教教会是普世教会更大团结的最大希望。1976年,拉青格曾提出,从神学的角度来看,东西方教会的联合基本上是可能的,尽管属灵上的准备还不够充分。

在本笃成为教皇后的短时间内,阻碍天主教-东正教国际对话委员会会议的长期问题被搁置一旁。

2006年11月,教皇本笃拜访普世宗主教巴塞洛缪一世,参加“圣安德鲁节”。圣安德鲁被认为是君士坦丁堡普世宗主教区、今伊斯坦布尔的前身的创始人。

2007年,天主教-东正教委员会起草了拉文纳文件,内容涉及大公会议和主教权威,视为朝着克服教皇至上的千年分歧迈出的第一步,尽管早期的势头在随后几年消失了。

不过,到他于2013年决定卸任教皇之时——这在现代是前所未有的——教皇本笃已经启动了一种动力,他的继任者教皇方济各可以在寻求普世对话的过程中继续这种动力。

原文链接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