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圣殿山为何成为阿以冲突的敏感地

据法新社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3日报道,以色列新任国家安全部部长、极右翼代表性人物伊塔马尔·本-格维尔3日在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进行了短暂停留。这个圣地是巴以冲突的焦点,本-格维尔此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

也许有人会好奇,圣殿山是什么地方?为何一直是阿以冲突的敏感地?这座山对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来说,都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呢?

圣殿山又名摩利亚山、锡安山,她被犹太人与阿拉伯人视为圣地。他们两族的族长亚伯拉罕(易卜拉欣)曾经听从上主的旨意,带着自己的嫡子以撒来到摩利亚山献祭。但上主最终让亚伯拉罕以公羊代替以撒献上。此事体现了亚伯拉罕的信心,从而使这座山成为犹太教的圣地。同时在人类宗教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在人祭普遍流行的时代里,亚伯拉罕却以牲畜代替,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到了大卫王时期,他在摩利亚山的耶布斯人阿珥楠禾场上,为上主筑一座坛。作为建造圣殿的预备。而他的儿子所罗门王充满智慧,将以色列国的国力推向了顶峰,于是他为了感恩上主,在此建立了雄伟的圣殿,成为当时犹太人信仰的中心,圣殿山由此得名。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圣殿就此被捣毁,犹太人也沦为“巴比伦之囚”。直到波斯王居鲁士大帝灭亡了新巴比伦,却让犹太人回归故土。在以斯拉、尼希米、所罗巴伯等人带领下,犹太人在摩利亚山上重建第二圣殿。到了大希律王统治时期,又扩建了圣殿的规模。可是好景不长,公元70年,犹太人起义被罗马人镇压,提图斯率领罗马军团攻入耶路撒冷,圣殿再次遭到捣毁,只留下一段西墙(哭墙),成为犹太人的圣地。

而圣殿被毁的同时,也是犹太人长达1800多年大流散的苦难开始。从此以后他们失去了家园,在世界各地流浪,遭到了无尽的苦难。也正是这一时期,出于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对故土的怀念,圣殿山成为他们永恒的圣地。犹太人在每日祈祷中都会说:“愿这是你的意愿,圣殿将在我们有生之年很快重建。”逾越节是这样结束话语是:“明年在耶路撒冷相见。”

而以色列的国歌《希望之歌》更是寄托了对圣殿山的怀念,“还有一颗眼睛望着锡安,我们的希望还未破灭,两千年的古老希望——成为自由的人民,在我们的土地上,锡安之地和耶路撒冷。”因此犹太复国主义,也被称为“锡安主义”,其核心地点就是圣殿山。

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YSL教,他自称曾在圣殿山登天,见到了真主以及阿丹(亚当)、穆萨(摩西)等等先知。同时阿拉伯人认为他们的先祖易卜拉欣(亚伯拉罕)在此敬拜真主,因此将其视为除麦加、麦地那之外的第三圣地。

公元628年,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夺取耶路撒冷后,于公元688年在圣殿山建起了岩石圆顶清真寺,其中放置着易卜拉欣敬拜真主时的石头。从此这里成为穆斯林的圣地。虽然十字军时期,曾被改造成教堂。但公元1187年,萨拉丁率领的阿拉伯军队夺回此地,再度成为他们的圣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是同源信仰,圣殿山在基督宗教中,也有着一定的地位,而离这座山400米外,就是耶稣受难的圣墓教堂所在地。但由于基督信仰重视心灵与诚实的敬拜,而非具体的、有形的圣地,圣殿山的重要性并不强烈,因此也就没有卷入到冲突当中。当然也有部分非主流的新教徒把世界末日与第三圣殿重建联系在一起,因而十分推崇,但这种思潮在普世教会中并非主流。

1948年5月,以色列复国后,出于宗教、民族的情感,不少右翼分子都希望在摩利亚山上重建第三圣殿,因此这里就成了阿以冲突的敏感地。比如公元2000年时,以色列总理沙龙视察圣殿山,就引起了YSL世界的不满,从而使该地区陷入了长达多年的冲突当中。

未来阿以关系走向如何,圣殿山必将成为其重要的因素,但假如双方都基于激进的宗教立场,那么冲突将会永无止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