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世界教堂巡礼:北京王府井教堂

在北京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坐落着一座雄伟的教堂,她就是俗称“东堂”的北京王府井教堂(又名圣若瑟堂、八面槽教堂)。这座教堂几经焚毁重建,至今屹立不倒,见证了一段传奇佳话。

王府井教堂是继宣武门教堂后,耶稣会在北京的第二座教堂,建立者是意大利宣教士利类思和葡萄牙宣教士安文思。他们在建立教堂前,经历了一段传奇往事。他们进入四川传教。不久张献忠攻破成都,出于对西洋科技的好奇,让他们在手下办事,制造天文仪器。后来,张献忠兽性大发,在四川进行大屠杀,同时准备处死两位神父。正在千钧一发之际,肃亲王豪格率领清军进攻大西军,张献忠匆忙出战,被射杀。两位神父因为幸免于难,他们被肃亲王豪格俘获,在王府充当杂役。豪格死后,经汤若望帮助,他们恢复自由,继续为天主教做事。

1655年,顺治皇帝赐给利类思和安文思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即今址),他们借机请求将八面槽的住宅改建为教堂,并得到了顺治的允许,建成了北京第二座天主教堂。最初的东堂系民居改建,建筑整体呈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仅在建筑细节上装饰天主教风格。

康熙初年,利类思和安文思重建了东堂,将原本的中式建筑改建为西式风格的建筑。不久,杨光先发起“历法之争”,排斥在华的西洋人。他们做法得到权臣鳌拜的支持,在京的传教士都被捕下狱,教堂也受到较大破坏。康熙亲政后,剪除了鳌拜党羽,教会得以重新活动,王府井教堂也归还教会。

东堂曾在1720年毁于地震,但次年就得到修复。当时意大利传教士,著名宫廷画师郎世宁来华,教堂内很多圣像都出自他的手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807年,东堂由于传教士的疏忽,被一场大火吞噬,许多珍贵艺术品也随之付之一炬。

雪上加霜的事,嘉庆皇帝严厉施行禁教政策,导致教堂无法进行修复,弥撒活动也因此暂停。从此教堂一直荒废,直到咸丰年间(1850--1861)年代仍是一片废墟,据史料记载“大堂虽未焚坍,亦令拆毁,饬修士等尽移南堂居住”。

1880年,北京教区主教田类思向欧洲募款重建王府井天主堂,1884年新东堂建成。新建的东堂为砖木结构罗马式建筑,作为内部空间支撑结构的木柱均为取自黑龙江的赤松,墙体则以城砖砌成。建筑平面取十字形,正面建有三座钟楼,均做穹顶结构,钟楼顶端均装饰有十字架。然而好景不长,十六后,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东堂再次被焚毁。

1904年法国和爱尔兰教会重建了东堂,此为王府井教堂现存的建筑。重建后的东堂完全恢复了庚子事变之前的形制与规模,据史料记载东堂:“大堂计长二十二丈二尺,宽六丈余。高亦如之。堂内明柱计十六楹,每楹俱高五丈有余,径一尺六寸,皆系黑龙江运来之赤松,精坚胜任。堂内望板,皆作穹窿之形,彩绘尽致。堂中之正祭台,俱用意大利亚国拿波里府之五色珉古镌成。台前之短柱,皆以珐琅烧成,璀灿可观。……堂前钟楼三座。正中一座,至地高九丈有余。其正面圆牖框,与它牖各框,及其层檐,与檐下之方柱,皆大理石雕成。堂之全身,皆以上用之城砖砌成。每砖重可五、六十斤。堂前阶除,长阔相等,俱十丈有余。又起洋式大门一座,达于通衢。”

1966年,文革爆发,王府井教堂再次被迫关闭,并被某小学占用。直到1980年才恢复。王府井教堂现存是一座三层罗马式建筑,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整座建筑成功地融合了中西建筑的风格。2000年伴随着王府井大街的改造,北京市政府投资在教堂前兴建了一座广场,从而使王府井天主堂成为王府井步行街的一处景观,而王府井天主堂也因之成为北京最为市民所熟知的一座天主教堂。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