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新书速递:《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大师辈出的时代,那么在当时哪位大师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最大呢?可以说自辜鸿铭之后,非林语堂莫属。他不仅学贯中西,更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了不少文学经典。在民国时期,林语堂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大使,为国学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要知道当时中国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被外人冠以“东亚病夫”的帽子,不少西方人对于中国是存在诸多的误解与轻蔑。而林语堂却担负起了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重任,通过他幽默的笔调,让外国人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林语堂一生笔耕不辍,而在1940年与1950年,林语堂更是两度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足见其在文坛上的地位。主要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历史传记《武则天》《苏东坡》;介绍中国文化的《吾国与吾民》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等。这些作品在国内享有盛誉,并一直畅销至今。其文化影响了好几代人,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林语堂是多面、复杂的,这在他的信仰历程上显得尤其突出。他从小生长在一个牧师家庭,一直接受教会学校的教育,因此他的文化底色有别于同时期的鲁迅、胡适等人。

然而当他成年,特别是与国学大师辜鸿铭交往后,又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郁兴趣,并对从小建立的基督信仰产生了怀疑、批判,开始长达几十年的“异教徒”生涯。

可到了晚年,林语堂发现耶稣的教导能丰富人生,于是又回到了基督的怀抱。当然林语堂的信仰在保守派信徒看来,可谓是“大逆不道”,他大力批判加尔文主义等神学教条,因而他是一位非主流的基督徒。

可正是这样的信仰、求索经历,让林语堂有了同时代其他文化大师所不具备的见识,对中西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最终得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奠定了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

林语堂的一生也是充满争议,当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入侵中国的时候,他并没有与爱国志士一起投入到抗日救亡中。而是提倡“性灵”,强调“自我”,想当“隐士”,写着一些风花雪月、闲庭雅致的文章。

比如1937年11月,中国南京正遭遇日寇的侵略,而此时林语堂居然能够有闲心大谈“舌尖上的中国”。他的种种做法自然遭到了批判,这也是林语堂在建国后很长时间未能得到积极评价的原因。

但这就是林语堂,一生特立独行,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万花筒。《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就是一本让我们了解林语堂人生历程,文化经历与贡献的好书。

本书虽然是个论文合集,对林语堂的生平及其著述进行了精彩而专业的论述,将林语堂作为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的不同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于作者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能够从不同视角观察林语堂的著述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影响,为了解林语堂的一生,以及对他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参考材料。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