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新书速递:《仙那度:追寻马可·波罗的脚步》

1298年,在意大利热那亚的一所监狱里,一位饱经沧桑的中年男子跟狱友讲着他的传奇经历。而他的讲述被一个叫鲁斯蒂谦的作家记录了下来。

当这本书出版时,立刻在欧洲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难以相信书中所记载东方富饶国家的真实性,因此这位口述的中年人获得了一个带有讽刺的绰号“百万先生”。尽管如此,他仍坚持自己所说的是真实、正确的,在临终忏悔时还在向世人重申这一点。

随着东西方交往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这位“百万先生”所言绝非空穴来风,当时的中国确实是个富强的国度。于是他成了中西方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中西交流史上赫赫有名的马可·波罗。

1271年,新上任的教宗格列高利十世,为了加强教廷与蒙古帝国的关系,派遣威尼斯商人波罗兄弟前往中国。这两位商人于是带上了刚成年的马可·波罗一同随行。

经过四年的跋涉,他们一行抵达中国,成为忽必烈的座上宾。根据马可波罗记述,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了17年,足迹遍及了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等地方。他被中国的富饶所吸引,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

可是近现代以来,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的争议不断,主要是其书中没有提到长城以及使用筷子等中国人习俗,而且他说在中国当过官,可中国史书并没有出现他的名字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不难解释,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明代修建的,虽然此前历代都有建造长城,可到了元朝时已经破败不堪了,这确实没有记载的价值。

而关于一些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我们要清楚马可·波罗长期生活在蒙古人、色目人的圈子里,与汉人接触并不多,因此对某些习俗不了解也正常。而且马可·波罗对于卢沟桥、杭州市貌的描述与中国史书基本符合,其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是无法如此细腻地表述的。

最为关键的是,《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口述历史,他全凭记忆描述,出现挂一漏万或者记录者漏记的情况是很正常的。或许很多中国人熟悉的细节,都湮灭在马可·波罗的记忆中。

至于中国史书没有马可·波罗的名字,很有可能他来华时使用蒙古人的名字,就像利玛窦、卫匡国、司徒雷登、高罗佩等等来华西方人取中国人名一样。因此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其可信度是十分高的。

由于马可·波罗的传奇经历,不少人都开启了重走马可·波罗来华路程的运动。其中有位英国历史作家威廉·达尔林普尔利用暑假时间,踏上了追寻马可·波罗足迹的仙那度(西方人对元上都的称呼)之旅。

他在结束旅程后,写下了《仙那度:追寻马可·波罗的脚步》一书。作者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求取马可·波罗记载的“长明灯圣油”开始,到他最终把灯油倒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忽必烈夏宫遗址的土里结束,横跨了夏秋两季。一路上他不断探访《马可波罗行纪》中提到的地点或风物,经历了一次次文化冲击与冲突,克服了一道道阻碍他达成目标的难关,因此书中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与凭吊,又有对沿途现实的反思与调侃。因此本书是一本了解马可·波罗时代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好书。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