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安徽安庆基督教堂——圣诞堂

在安徽省安庆市繁华路段的麒麟街附近的居民区内,有着一座不起眼的教堂,这座教堂就是安庆基督教新教的“圣诞堂”。“圣诞堂”始建于1912年春,原名“成仁堂”,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教堂所在的地名为百花亭,教堂旁边现今已全被居民区包围。虽然教堂几经翻修,但仍能感受到它所经历的沧桑。

据悉,清朝末年以来,尤其是1840年以后,大量国外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士们顺着长江逆流而上,沿途布道。安庆地处长江北岸,皖河入江处,皖西南的中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使它成为了安徽省最早的省会。传教士在此大修教堂,兴办学校和医院。圣诞堂即建于那个时候。

“圣诞堂”建筑为砖瓦结构平房,墙壁全是由青砖垒成,石灰勾缝。东西方向共开四面朱红色木门,留有12个朱红色窗框的玻璃窗,其中正门上方刻有“聖誕堂”三字。

据安庆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介绍,  圣诞堂整个教堂布局如同躺在地上的十字架,用来象征耶稣为了人类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整个教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从南到北分别是后台(今为教堂办公室)、祭坛和正厅。

与此相应,教堂屋顶也分为三种风格,极具特色:后台屋顶上有两个角,在祭坛屋顶上有四个角,每个角均往上高高翘起。其中祭坛屋顶的飞檐要比后台的两个飞檐宽大,形式全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正厅的屋顶虽然没有飞檐,却清一色的青瓦斜檐。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显得大方、古朴和宁静,有着古徽州建筑的韵味。

教堂屋顶的最上方是一尊金色十字架,这是教堂的标志。安庆教会表示,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教堂应该是有钟楼、有尖顶的哥特式建筑,这个称之为圣诞堂的教堂体现出了中国的特色。在清朝那个教堂全由西方教士设计的时代,能够出现这么一座中式风格浓重的教堂实属少见。

那圣诞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据“安庆文史资料”第二十五籍资料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美国圣公会派华人传教士黄朗斋来安庆传教并筹建教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美籍传教士林学汝来到安庆,先在双井街租房传教。后得当地富绅捐款,次年在大二郎巷购房兴建教堂,名“安庆救主座堂”。同时,又开始创办医院和学校,创办了教会医院——同仁医院(今海军116医院),又设了 “初等女子学堂”。该学堂由美国籍教士华礼门夫人负责,主旨是帮助家庭妇女识字、读经,为扫盲性质。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该学堂移入百花亭,移入后改名“培媛女子中学”,校舍为一栋连体“T”字形二层楼房(这栋楼至今仍存,在圣诞堂西南约10米,今为教会所办的幼儿园),中间有一个操场。1912年4月皖赣教区批准在同仁医院和培媛女中之间建一座礼拜堂,初名“成仁堂”,作为培媛女中的专用礼拜堂。

1928年,培媛女中迁往二郎巷原座堂中学校舍,改建成培德女子中学,由于培媛学校的迁走,教堂从此关闭。1938年夏,日军侵占安庆,圣公会内的中外人士大多流亡,只有同仁医院一直有美德人士留守,收容中国难民(大多为教徒),当时在医院担任院牧的是两名关籍会长和同仁医院的几名美籍传教士共用同负责向医院留守人员和难民传教。由于难民教徒的增加,原同仁医院内的院用礼堂无法容纳,而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即将来临,为了让留守人员和难民教徒能够正常庆祝圣诞节,教会将原“成仁堂”重新修缮,在当年12月24日如期开放。为了纪念这一不寻常的圣诞节,经部分难民提议,决定改“成仁堂”为“圣诞堂”。1991年,该堂建筑被市文化局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2007—2008年,圣诞堂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庆市“五好宗教活动场所”,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和谐教堂”,2010年,在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创建中郑玉果牧师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2012年,圣诞堂被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评为“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近几年来,圣诞堂除了做好教牧工作外,还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共资助特困大中小学生3000多人次,捐资逾100万元;向孤寡残疾人捐款10多万元;为安庆市灾区引进资金40多万元;为汶川地震等赈灾捐款累计20万多元。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