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海南基督教历史发展简介

传入

基督教于清光诸七年(1881)传入海南,美籍丹麦牧师冶基善在琼山县府城文庄路的吴氏宗祠内,设立临时传教场所,定名为中华基督教琼海区会,属美国基督教长老会领导。不久,冶基善前往儋州那大建立第一个福音堂。

光绪十一年,美国纽约基督教长老会派牧师康兴利来海南协助冶基善传教,康在海口市盐灶村附近购置荒地筹建1间楼房作为医务室,建1间楼房作住宅,后来逐渐扩建,成为海南福音医院、海口福音堂,也作为传教人员的居住场所。

光绪十三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又派纪路文、张约逊、王约翰、吴赖安、郝斐和徐君礼等来海南,在琼山县府城镇北门北官市租用民房一栋(一座三进)作为宗教活动场地。前二进为教堂和新设的中西女学堂,后进为传教人员宿舍。光绪十六年,在所租用民房后面的荒地建起一栋大楼房作为纪、张的住宅,同时建一所楼房供中西女学堂使用。

光绪十九年纪路文、张约逊、康兴利离开海南回美国,长老会又派谢大辟接纪在琼山县府城基督教堂的牧师神职;悟熙国接张约逊在海口福音堂任牧师;陈西美接康兴利在海口福音医院当医生。光绪二十后,纪路文,张约逊、康兴利再次来海南,在琼山县府城镇北门官市的西边再建起一所楼房作为中西女学堂校舍,由周罗以为女学堂负责人兼传教士,将原有的中西女学堂校舍改办中西男学堂,由张约兼任男学堂的负责人。同时纪路文、谢大辟、张约逊、悟熙国牧师以及郝斐、徐君礼女传教士分别到岛内各县进行传教活动。

民国9年,纪、康等牧师返美国。民国13年,美国纽约基督教长老会又先后派牧师王保罗、王约逊,纪路文(日本侵琼时返回纽约)、白辅德、唐玛西(西班牙籍)等来海南进行传教活动。民国23年正式组织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会址设在琼山县府城北官街中西女学堂内(后改称私立匹瑾女子中学校)。基督教海南大会受香港中华基督教总会的领导,而香港中华基督教总会则受美国北美长老会中的西差会领导。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以府海、那大、嘉积为重点传教区,大会总部设在府海地区。大会每年召开二次会议(特殊情况例外),大会领导核心以美国籍牧师为主体,华籍牧师为一般委员,华籍牧师具体负责抓各地分堂会的组建工作。随后扩展到在各乡村,市镇设立传教点。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的实际权力,操纵在美国西差会干事唐玛西手中,由他担任海南大会主席。与此同时,美国西差会还先后派来牧师、医务人员陈大业、毛凤美等13人,在海口、嘉积、那大等地扩大和创办医院、学校、麻疯院、孤儿院,逐步向岛内各地增设、扩大传教活动场所。

基督教在海南传教活动早期没有系统的指挥机构设置,自1934年成立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后由唐玛西、陈大业掌管,每年由他们主持召开全岛各堂会、分会代表大会,研究全区基督教会工作。全岛基督徒逐年增加,抗日战争前教徒人数仅有1000多人,海南解放前夕达到8000多人。其中。海口、府城两个教堂人数占了700多人。解放后,外籍神职人员先后离开海南,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基本上停止活动。海南的基督教活动,由各地堂会、分会的华籍神职人员或虔诚的信徒主持活动。

解放前,中国基督教依附于西方“差会”,西方基督教自称为“母会”,而中国基督教则称为“子会”。19507月,中国基督教爱国人士发表了《中国基督徒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提出“爱国爱教”的原则,开展了“三自革新”运动,强调必须实行自传、自养、自治,得到广大基督徒的拥护和响应。19547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基督教会议,成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海南派出教徒代表参加了会议。之后,在各县、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基督教三自革新”组织,逐步过渡到建立“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开展教会工作,加强教会工作的管理。1954年仅有教教徒三四千人。1957年“反右”,教徒又减少。“文革”期间,基督教基本停止活动。1980年恢复教堂活动,人数增至1万多人。各市县教徒活动情况如下。

解放初期,海口福音堂址由海南区军政委员会接管使用,教徒自行捐款购置永乐街(今解放路47)楼房一所,作为教会活动的场所,堂会活动由牧师潘先和主持,根据上海市中华基督教会总会刊物所载指导文章进行传道。堂会活动经费由教徒自行筹捐。1952年成立海府地区基督教三自革新筹备委员会,19547月,召开海府地区基督教代表会议,成立海口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61年召开海府地区基督教第二次代表会议,总结工作,提出教会管理工作的意见,改选海口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66年因受“文革”冲击,堂会停止活动,教徒转入家庭聚会活动。1980年海口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归还教会附属房产和教堂,批准教堂开放活动。1982年召开海口市基督教第三次代表会议,改选海口市基督教三自会组织。1985年召开第四次基督教代表会议,传达广东省基督教第四次代表会议精神,会议进行选举,增加委员。1989年召开海口市基督教第五次代表会议,总结海口市基督教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和提出今后的工作意见,增补三自会委员,增设海口市基督教协会。

府城堂会、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房产于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使用,府城地区的信徒群众转入家庭活动或到海口基督教堂参加聚会活动。

1954年海口市成立“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府城教徒张居璜、王德英被选为委员,1965年后海口基督教堂停止活动。1976年开始有10多位教徒过不定点的宗教活动。1981年和1982年,府城,灵山地区的信徒群众向琼山县人民政府提出教堂活动的要求,19833月,经琼山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府城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和新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管理礼拜聚会。198510月,经海南行政区宗教事务局批准,成立琼山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县的基督教活动。

儋县那大地区,爱国教徒张玉义等于1954年成立“那大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员会”,管理教会的一切事务。但教徒到教堂活动的人数不多,堂会活动处于半瘫痪状态。牧师李英华病死后,由余冠球(重庆神学院结业)代理主持那大教堂的传教活动。195812月,选举产生那大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65年停止活动。1982年人民政府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批准恢复教堂活动。1984年经儋县人民政府批准,改选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管理全县基督教堂、聚会点的活动。

琼海县,基督教自海南解放至1952年间基本上停止了教堂活动。嘉积基督教堂房屋由琼东县人民政府接管作为县政府办公室使用;嘉积福音医院移交琼东县人民医院接管;牧师住宅、工友宿舍和部分房产由汽车站、电器试验站、嘉积中学等单位征用。1954年嘉积基督教由长老李蕃茂在家主持礼拜活动,约有教徒40多人参加,没有成立“三自会”组织。1957年停止活动。不久,教徒又自发组织家庭聚会活动,李蕃茂去世后,琼海县人民政府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批准恢复开放教堂活动。1985年经琼海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琼海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管理全县基督教活动。

文昌县,基督教自海南解放后至“文革”前,有基督教堂会、聚会点5处。

文昌县城基督教堂会,解放前在文城镇文南路一教徒家里过礼拜活动,没有固定的场地。1952年由一位基督教徒捐助一座二层楼房(在文城镇沿江路7),作为基督教会活动场所,当时教徒有20多人。堂会活动除文城地区的基督教徒以外,清澜附近地区的信徒均到文城堂会参加礼拜活动。教徒人数达100多人。

文昌县蛟塘堂会,1953年土地改革期间,堂会房产被没收,教徒转入家庭聚会,由传道员郭光、周德芳主持。

抱罗、五朝水聚会点,由基督教徒潘先岸负责,教徒10多人。

铺前聚会点,由基督教徒王惠卿负责,教徒10多人。

东效聚会点,由原来旧点负责人员吴世和主持,教徒30多人。

解放后,文城、蛟塘、铺前、抱罗、东效聚会点均有信徒活动,但没有建立“三自会”组织管理,这些活动点直至1965年才停止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据文昌县人民政府宗教部门调查,全县基督教聚会点有文城、新村、三排、坡口、周紫岭5处,教徒139人。19845月,经中共文昌县委批准成立文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19877月,选举产生文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县的基督教活动。

澄迈县,解放后有基督教聚会点活动。金江聚会点由长老李宗高主持,传道员由陈法光、徐济坤()担任。为了加强教会工作的管理,经澄迈县人民政府批准,于1984年成立澄迈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管理全县基督教活动。

临高县,解放初期基督教徒自发恢复堂会活动,1953年又停止活动。1980年教徒要求恢复堂会活动,接受政府宗教部门纳入管理,1983年经临高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划定5个基督教活动点,并分别成立教务小组进行管理。198310月,召开县基督教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临高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基督教徒3500多人,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的86个村庄。神职人员:长老35人,执事20人。

解放前,现琼中县境是基督教向五指山区传播的基地。解放后,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于1957年在长征区烟园苗村和中平区新民苗村先后重建基督教堂点,恢复礼拜活动。“文革”期间,琼中县基督教堂点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琼中县委、县人民政府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批准恢复烟园苗村基督教学活动,后又批准营根镇、牙云村增设二个堂点,从1979年至1986年,全县批准恢复和新建教学12个,聚会点6个,各堂点义工员(负责人)合计24人,全县教徒1371,其中苗族699人,黎族670人,汉族2人。

万宁县,解放后基督教转入家庭聚会点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万宁县人民政府宗教部门对全县基督教活动进行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基督教徒3000多人,万宁具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批准确定7个简易活动点,1984年召开万宁县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议,成立万宁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海南基督教会活动经费解放前由美国西差会支持,解放后实行自治、自传、自养的方针,割断同国外教会的经济关系,办教经费主要依靠宗教团体出租部门房产租金及信徒自愿奉献。

管理机构

一、中华基督教会海南大会

组建于1934年,会址设在琼山县府城北官街中西女学堂(后改称私立匹瑾中学,现为海南省党校使用)内。该会受香港中华基督教总会领导,香港中华基督教总会则受美国北美长老会中的西差会领导。海南大会主席由美国西差会干事唐玛西担任。

机构设置:海南基督教代表大会、堂会代表大会、执行部。

海南大会执行委员会设委员11人,候补委员2人,执行干事1人。

执行部设立团契委员会,人事委员会、救济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医务委员会、布道委员会、保产委员会、肯年委员会、基督化家庭委员会、妇女委员会。

海南大会在各地附设机构:

堂会14个:海口堂会、琼山县府城堂会、文昌县蛟塘堂会、崖县乐罗堂会、万宁县勤赛堂会、琼东县嘉积堂会,定安县龙塘田堂会、澄迈县瑞溪堂会、儋县那大堂会、临高县加来堂会、南江堂会、徐闻县南兰堂会、迈陈堂会、徐闻堂会。

分会40个:琼山县长流、西场、十字路、谭文、塔市、大林、灵山分会;文昌县文城、东郊分会;万宁县北坡、番村、礼纪分会;白沙县仲田、番京分会;保亭县南昌、公湾分会;琼东县官衙分会;定安县定城、莲塘湖、龙舌、东排分会;澄迈县金江、西丰、池期、石分会;儋县桥头、王五、南丰分会;临高县多文、南保、美台、凤潭、波莲分会;徐闻县北栋坡、西连、芝麻园、木棉、场内分会;海康县石湾、小苏分会。

堂会的负责人由海南大会派执委兼任,各地分会由布道委员会中的委员分工负责。各堂会、分会传教活动均在每周星期三和星期日搞崇拜传道,海口堂会每天晚上进行布道活动。海南大会分发教会刊物到各个堂会、分会进行传播,当时有汉口教会编印的《圣经读本》,驻香港美国新闻处的《读书文摘》、《时代》、《新闻周刊》、《大西洋杂志》、《生活》、《今日美国》、《铁幕是真的吗?》及香港的《南华早报》等报刊。

二、海口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52年成立海府地区基督教三自革新筹备委员会,19547月,召开海府地区基督教代表会议,成立海口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潘先和(牧师),副主席曾汉章(长老),常委周世光(牧师)、吴扬惠(教徒),委员8人。

1961年召开海府地区基督教第二次代表会议,改选海口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吴扬惠(教徒),副主席周世光(牧师),委员6人。

1982年召开海口市基督教第三次代表会议,改选海口市基督教三自会组织,主席冯策(长老),副主席吴扬惠(教徒)、蔡自琪(长老),委员4人。

1985年召开海口市基督教第四次代表会议,增选3名委员。

19891115日,召开海口市基督教第五次代表会议,改选海口市基督教三自会组织,增设海口市基督教协会。海口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顾问冯策(长老),副主席蔡自琪,委员9人。

海口市基督教协会,会长唐晖春(牧师),副会长谢莉娜(教徒),委员3人。

19853月,经广东省基督教协会同意,自选自圣按立唐晖春为牧师。

海口市现有牧师1人,长老4人,传道员2人,执事2人,教徒355人。

三、琼山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81年琼山县府城、灵山地区信教群众向琼山县人民政府提出恢复教堂活动要求,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先后成立府城、灵山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198510月,报经海南行政区宗教事务局批准,成立琼山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张居璜(教徒),副主席颜文俊(牧师),委员5人。

19853月,经广东省基督教协会同意,自选自圣按立颜文俊为牧师。1990225日海南省基督教协会按立张居璜为牧师。琼山县现有牧师2人,教徒170多人。

四、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5812月,选举产生那大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吴罗如,副主席王绥靖,委员7人。1984年经儋县人民政府批准,选举成立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王权,副主席余冠球,委员4人。

19881227日,改选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增设县基督教协会机构,主席王权,副主席余冠球、王冠雄,委员4人。儋县基督协会组成人员7人。

19853月经广东省基督教协会同意,自选自圣按立余冠球为牧师。儋县现有牧师1人,教徒2400人。

五、琼海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851130日经琼海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琼海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李训儒,副主席符明献,委员7人。

19894月改选琼海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李训儒,副主席杨全琳、吴德惠,委员6人。

1990225日海南省基督教协会按立李训儒为牧师。琼海县现有牧师1人,教徒645人。

六、文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845月,经文昌县委批准,成立文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其成员5人。

19877月,选举产生文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韩少光,副主席李春花,委员7人。

19898月,改选文昌县基督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缺,副主席符气英、邢福星,委员8人。文昌县教徒250人。

七、澄迈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84年经澄迈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澄迈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邱庆光,副主席许成坤,委员7人。

1990321日,召开澄迈县基督教代表会议,进行改选工作,增设澄迈县基督教协会。澄迈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邱约翰,副主席许成坤,委员9人。澄迈县基督教协会,会长许成坤,副会长陈布云,委员5人。澄迈县教徒512人。

八、临高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8310月,召开临高县基督教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临高县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符任光,副主席王振江,委员5人。

1989527日,召开临高县基督教代表会议,改选临高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增设临高县基督教协会。临高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王振江,副主席庞区积,委员5人。临高县基督教协会,会长符泽兴,副会长秦云青(兼干事),委员5人。

临高县现有长老19人,执事27人,传道员6人,教徒3309人。

九、琼中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89年成立琼中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邓运光(苗族),副主席刘世忠(黎族)、陈秀轩(苗族),委员6人。

十、万宁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84年召开万宁县第一届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万宁县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冯骥德,副主席陈修理、陈志超,委员4人。

199039日召开万宁县基督教第二届代表会议,改选万宁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冯骥德,副主席陈修理、黄开琴、朱飞深、林先喜,秘书长王明焕,委员7人。

1990225日海南省基督教协会按立冯骥德为牧师。万宁县现有牧师1人,教徒2500人。

十一、三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82年成立崖县(三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谭正义,副主席谭明远,委员3人。三亚市现有教徒150人。

十二、海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海南省基督教协会

19891018日,召开海南省基督教首届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海南省基督教“两会”组织。海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李训儒(常委、牧师),副主席张居璜(常委、牧师)、冯骥德(常委、牧师)、吴扬惠(常委、长老),秘书长张居璜(),副秘书长林国华(委员、传教士),委员10人。

南省基督教协会,会长余冠球(常委、牧师),副会长唐晖春(常委、牧师)、颜文俊(常委、牧师),委员12人。

布道场所

一、海口市海口堂会

海口福音堂——海口堂会(海口市义兴路247)于光绪十一年(1885)设立,主堂建筑面积206.44平方米,两翼走廊联成一体,右前侧建造3层作为吊持铜钟和活动使用,构造庞大,具有西方色彩。整个建筑面积共有379.15平方米,是全岛较大的一间福音堂。该堂建成后,由美籍牧师康兴利主持,府海地区、附近县、乡、村的基督教徒都汇集到海口福音堂参加宗教活动,教徒人数达500多人。康离开海口后,由美籍牧师王保罗、谢大辟、西班牙籍牧师唐王巴西主持传教,直至解放初期。据解放初期统计,海口教会有教徒700多人。

海南解放后,海口福音堂址由海南区军政委员会接管使用,海口教徒自行捐款购置永乐街(今解放东路47)楼房一所,作为教堂活动的扬所,堂会活动由牧师潘先和主持,活动经费由教徒自行筹捐。1983年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原海口福音堂址归还基督教海口堂使用。海口堂务主持人唐晖春牧师、吴扬惠长老、蔡自琪长老。

1984年经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海口市郊区秀英医院内,附设海口市秀英医院基督教聚会点。堂点务主持人由李玉常长老和教徒陈兆恒负责。

二、琼山县府城堂会

1881年设立,传教点原设在府城文庄路吴氏宗祠内,参加人数约三四百人。1924年迁往府城北官市基督教堂活动。府城堂会原由外籍牧师管理,民国22(1933)华籍王志德(毕业于金陵协和神学院)按立牧师神职后,回海南在府城堂会任职,开辟灵山、十字路、塔市传教点,同时经常派人到石山、美安去传教。民国30年王志德牧师被日军杀死后,府城堂会由牧师郑长松(华籍)主持。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外办教会被封闭,教徒转入家庭活动(仅琼山县塔市基督教聚会点由教徒余冠球主持活动,1949年余前往重庆神学院读书,由教徒曾玉平接替负责,曾不久因病死后,这个聚会点便无形解散,部分信徒前往海口基督教堂参加礼拜活动)1945年日本投降后,府城堂会恢复礼拜活动,由郑长松牧师主持。

19505月,府城堂会、海南大会房产被人民政府接管使用,府城地区的信教群众转入家庭活动或到海口基督教堂参加礼拜活动。1966年受“文化革命”的影响活动停止。197610月,府城地区有10多名教徒不定点过宗教活动,1981年后经人民政府批准定点在府城镇马鞍街进行礼拜聚会。

 19835月,经琼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分别成立府城教堂、新市教堂。府城教堂地址设在府城镇打铁巷,堂务主持成员张居璜、李金容、石秀春、林秀泉,现有教徒70人。新市教堂地址设在新市圩,堂务主持成员颜文俊、张光辽、郭真平,现有教徒100人。

三、儋县那大堂会

儋县那大基督教堂会(亦称那大差会),系海南基督教会分支机构。于光绪十一年(1885)创建。起初,由丹麦传教士冶基善在那大市北门建起一座二进的平房,前进屋为教堂,后进屋做为医务室,曲冶基善主持传教兼管医务,接着纪路文也到那大协助传教。光绪十三年美国长老会又派传教士王约逊接替冶基善主持传教活动,吴赖安为医生,徐君礼为传教士。后来,相继派林保罗、李惠霖、石鼎业、叶兴利、梁德化等到那大传教。光绪二十年那大教会建起楼房2间,1间为神职人员住宿,1间供办医院使用,原有的房产作为兴办那大中西学堂的校舍,中西学堂负责人由王约逊牧师兼任。另建立教堂1间供信徒活动。

光绪二十六年,据那大教会统计,有教徒100多人;光绪三十一年教徒增至200多人。宣统二年(1910)从香港基督教会派华籍牧师万鼎新(东莞县人)到那大教会协助主持传教活动,1922年因病返港。民国元年(1912)那大中西学堂改为灵光学校,王约逊因病返回美国治疗,由林保罗接替王在那大教会的传教任务,兼灵光学校校长职务。民国2年美国长老会又增派王道琼(王约逊的儿子,在琼出生,后回美国读书)、孟言嘉传教士到那大教会。在此同时,那大教会先后附设“中西中学堂”、“吉安乡女子学校”、“海口福音医院那大分院,,等机构。民国11年,培养当地教徒李英华按立为牧师,民国16年“美国长老会那大差会”改为“中华基督教会那大教堂会”。民国23年又将“中华基督教会那大教堂会”改为“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儋临区会”,下辖加来、南江两个教堂会,以及南丰、和舍、和庆、王五、西峰、金江等6个分堂会。民国28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那大,王道琼等传教士离开那大到海口,那大教堂传教活动停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南大会再派传教士王道琼到那大教会主持活动(仍兼任海南大会的职务),由李英华牧师配合传教。历任外籍牧师有冶基善、纪路文、林保罗、王约逊、李惠霖、石鼎业、王道琼、叶兴利、梁德化;华籍牧师有万鼎新、李英华。

1927年至1940年中华基督教儋临区会牧师李英华,长老叶亚荣、符世经、邓冠英、钟岳灵、余学海、谢沛霖、吴博、李英伟。

1941年至1950年中华基督教儋临区会牧师李英华,长老叶振声、余学海、吴汉生。

儋临区会管理驻外机构有临高的南江、加来、和舍分堂会,澄迈的金江、西峰分堂会和儋县的南丰、和庆、王五分堂会。

解放初期,那大基督教会神职人员有牧师李英华(19501952),代牧师余冠球(19521959),长老余学海、吴汉生、叶振声。

1954年那大堂会因教徒人数不多,牧师李英华因病死亡,堂会活动瘫痪,余冠球曾一度代理主持那大教堂的传教活动,1966年又停止活动。

1982年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教堂活动,儋县设有那大堂会、王五聚会点、东城福安村3个活动点。那大堂会,堂务主持成员有王权、余冠球等15人。教徒1350人;王五聚会点,堂务主持人汤曙辉等3人,教徒15人;东城福安村聚会点,堂务主持人苏清河等4人,教徒70人。

四、临高县加来、南江堂会

基督教于光绪十一年(1885)传入临高县,由驻海口市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传教士林保罗、李惠霖、石鼎业到临高地区进行传教活动。初期,教堂附近村庄有李金养、王那壁、符国荣等接受洗礼入教。光绪三十年符国荣在加来、南江地区主持传教后,吸收了黄四文等5位教徒,初在加来市教徒林文根家中做礼拜活动,两年后,教徒发展到20多户,便建立一间茅屋作为礼拜场地。与此同时,和舍市基督教传教士也租了一间寺院作为教堂活动场所,属加来堂会分设机构。民国17(1928)加来堂会发展到南保、多文、东江等地区,信教200多户。民国19年,堂会在加来圩建起一间砖木结构的教堂作为固定的场地,命名为“惠霖堂”(当时由美籍传教士李惠霖主持传教,筹建教堂)。在南保、多文设立分堂会,归加来堂会管辖。加来堂会建立后不久,由符国荣主管,符死后,由杨法电(那大市人)主持传教,按立黄四文、辛四光、吴振江为长老。杨法电死后,由符文开(那大市人)牧师负责,堂会有长老符策勋、许有贤、陈元珍。民国25年,符文开到新盈传教后,加来堂会由符任光(山东神学院毕业生)主持。符任光任职期间,按立王之勋、王必照、符扑瑞为长老。到民国34年,教徒发展达1300多人。

和舍福音堂,民国19年建于和舍圩附近(现海南木排热作场辖),原有教徒300多户,800多人。堂会先由吴汉东任传道员,长老吕秀龙、符天光。吴汉东离开和舍后,由杨法西、吴道南(那大市人)担任牧师,不久,杨、吴离开堂会,由符开文、符泽兴任传道员。堂会长老李品东、李沿铁、李光极、张伍里、梁其能。现和舍基督教活动点,教徒100多人。

南江地区基督教活动,开始在林育英家办进行。数年后,那大基督教会派赵清前来主持传教,不久,按立林育英、郭光贵为长老。后来,赵清前因年事已高,由符焕廷(符任光的祖父)、符永亚(符任光的父亲)担任传道员。东英、波莲、美台以及临城地区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不断增加,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教徒自愿捐款约500元,在南江村附近建立了一所固定教堂(今临城粮所所在地)建筑面积378平方米,命名为“中华基督教南江福音堂”。曾在该堂会传道的有符文开、杨法西、吴振江、吴柏、吴道南、林树华,长老有郭光业、杨尚经、邓定松,教徒发展到1000余人。19281939年间,南江福音堂先后在附近的凤潭、美台、波莲设立3个分堂。民国28年日军侵琼,教堂活动停止。日本投降后,教堂重新开放,南江福音堂仍由符文开等人负责。凤潭分堂由吴柏、肖日辉、陈光洲负责传道,长老王明生,教徒300多人;美台分堂,由辛生源、黄保山、符泽兴负责传道,长老李明辛、欧应祥、王文学,教徒300多人;波莲分堂,由符泽兴负责传道,长老符俊业、符光美、王学诗,教徒100多人。符文开调往和舍堂会任职后,南江福音堂,凤潭、美台、波莲分堂由本堂的长老、执事轮流主持活动至1950年。

临高县堂会活动到1953年停止。1980年教徒要求恢复堂会活动,接受人民政府宗教部门的管理,1983年经临高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划定5个基督教活动聚会点,并分别成立教务小组进行管理。

南江教务小组组长林国夫,成员林国仕,长老林国夫、郭子东、郭子文。

凤潭教务小组组长王振江,成员王受辉、王月世,长老王益太、王凤新、王凤暧、王敦才、王学辉。

美台教务小组组长辛广音,成员王文学、倪忠英,长老倪有成、王文学、辛广音。

加来教务小组组长刘庆贵,成员符任光、陈庆英、王志坚、陈冠香。

和舍教务小缓组组长符应贤,成员庞区积、黄巨英,长老陈作飞、符应贤、庞祥邻、庞区积、李凤毛。

198711月堂点活动调整为6个。

和舍堂点堂点组织成员:符泽兴、庞区积、符应贤、陈作飞、林凤毛、庞祥邻。教徒人数566人。其中长老5人,执事6人,传道员2人。

加来堂点堂点组织成员:刘庆贵、谢育华、陈庆英、王德圣、陈冠香、王忠坚,教徒892人。其中长老7人,执事3人,传道员2人。

美台堂点堂务组织成员:辛广音、倪忠英、倪有诚、王文学,教徒142人。其中长老3人,执事5人,传道员1人。

南江堂点堂务组织成员王国增、郭子文、林国夫、郭子惠。教徒171人。其中长老4人,执事1人,传道员1人。

凤潭堂点堂务组织成员:王振江、王凤暖、王敦才,王益太、王凤新、王学辉。教徒506人。其中长老6人,执事8人,传道员1人。

南宝堂点堂务组织成员:孙德圣。教徒34人。

五、澄迈县瑞溪堂会

基督教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传入澄迈县,首先在瑞溪圩成立澄迈县瑞溪基督教堂会。民国22年在县城金江镇设立基督教分会,随后在仁兴、中兴、东水港(老城)增设传教点。金江分会由美籍牧师王约逊主持传教,当时教徒参加活动的有60人左右,多时近百人。

澄迈县解放后有基督教聚会点活动,金江聚会点由长老李宗高主持,传道员陈法兴、徐济坤():“文化大革命”初期停止活动。1984年经澄迈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活动堂点11处:

金江点堂务组织成员邱约翰、王德才、陈步云、李达东、教徒64人。

瑞溪点堂务组织成员许成坤、朱保书,教徒58人。

音书点堂务组织成员冯昌志、冯广信、冯文炀,教徒55人。

南兴点堂务组织成员刘允宏、唐俊标,教徒101人。

北桥点堂务组织成员唐俊波、陈光忠,教徒32人。

后山点堂务组织成员王大卫、黄志忠,教徒34人。

三合坡点堂务组织成员吴淑东,教徒28人。

下山点堂务组织成员李国光、邱圣源,教徒33人。

塘圮点堂务组织成员曾祥日、陈光南,教徒32人。

彭室点堂务组织成员王汉太、彭武昌,教徒51人。

球太点堂务组织成员李志坚、温家仁,教徒24人。

六、琼海县嘉积堂会

基督教于光绪十六年(1890)传入琼海县,由美国长老会派纪路文牧师和陈西美医生在嘉积市设点传教。初期,在嘉积市高士街附近的关帝庙处租一间大房子,分前后2个大厅4个小房,以前厅为传教场所,后厅设医疗所。具体分工为纪路文负责传教活动,陈西美负责医疗所事务。光绪二十七年,纪、陈主持在嘉积市北门外三圣庙附近,建造一所平房作医院,同时筹建一间可容纳100多人的教堂和一所校舍。光绪二十八年正式迁入新的教堂活动,医疗所同期迁移,改名嘉积福音医院,当年还设立嘉积中西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兴建牧师住楼、工人住宅和厨房。光绪三十年长老会又派郝斐来加积教堂加强传教活动,嘉积教堂于民国4(1915)正式建立堂会,由美籍牧师主持,教徒200多人,其所辖分会的教徒为400多人。经费由教徒捐助,不足部分由长老会津贴。此时,为了适应传教活动的需要,在比较虔诚的教徒中物色培养华籍人员作为传教力量,选送教徒吴毅新到南京金陵神学院学习。晋升觉民小学教师李英才为常驻教堂的长老,并按立李施吉、李蕃茂、王运开为长老。

民国14年吴毅新在神学院毕业按立为牧师后,回嘉积教堂就职。此时,嘉积堂会处于旺盛时期,附近乡村信徒均集中到嘉积教堂活动,节日活动约有教徒千人,平时正常的礼拜活动也有二三百人。邻近的定安、万宁等县、乡、村的信徒也来参加活动。民国28年日军侵琼,教堂被封闭,美籍神职人员返回美国,华籍牧师、长老离开教堂回家乡,教堂停止活动,信徒转入家庭聚会。民国34(1945)日本投降后,由中华基督教会海南大会派华籍牧师潘先和、吴毅新主持嘉积教堂活动,嘉积市福音医院由杨庆云(定安县人)、冯荣和负责;吴德天(吴毅新之子)当觉民小学校长。民国34(1945)恢复教堂活动后,美国长老会不再派人来,经济援助大为减少,是基督教在嘉积地区活动衰落时期。此后至解放前夕,参加教堂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

嘉积官衙村分会,属嘉积堂会附设机构。分会活动多数由教徒轮流主持传道,离嘉积市10多公里,借用民房来举行礼拜活动,有教徒几十人。因所借民房年久失修,加上教徒被国民党政府捕杀,这个分会于1940年消失。

琼海县基督教自海南解放至1952年间,基本上停止教堂活动。嘉积基督教堂房屋由琼东县人民政府接管使用,1954年嘉积地区基督教由长老李蕃茂在家主持礼拜活动,约有教徒40多人参加,1957年停止活动。不久,教徒又自发组织家庭聚会活动,直至1966年才停止。198511月: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经琼海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教堂活动,有堂点活动8处:

嘉积教堂堂务负责人李训儒、吴德惠、符明献、陈振吉,教徒100人。

牛路岭加略点堂务负责人盘德秀,教徒120人。

会山乡下田点堂务负责人蒋明日、教徒130人。

上埇乡上埇点堂务负责人周成学,教徒50人。

潭门镇潭门点堂务负责人林家全,教徒70人。

塔洋镇塔洋点堂务负责人黎淑梅,教徒55人。

烟塘镇烟塘点堂务负责人李训立,教徒40人。

彬村山良玖点堂务负责人黄春祥,教徒60人。

七、文昌县蛟塘堂会

文昌县城基督教,早期在文城镇文南路一教徒家内过礼拜活动,没有固定的堂点。牧师王月波、王惠松、郑昌中曾一度主持传教。以后,没有固定的牧师、传道人员。每逢集会,由教徒自己挑选能阅读《圣经》者,领读《圣经》,唱赞美诗以示活动。附县城的教徒外,附近村庄一些年老信徒也到县城来参加礼拜活动,文昌县白延、迈号还设有2个传教点,大多数系年老妇女,传教点原有固定房屋,因年久失修已损毁。民国7(1918),美国长老会派驻海口福音堂牧师康兴利到文昌县进行传教活动。开始,在文昌县蛟塘市设基督教堂会,并在文城附近设留产院,由海口堂会、海口福音医院负责管理。在留产院工作的医生、护士均属基督教徒,既是堂会的传教人员,又是留产院的工作人员。

东郊设分会,具体设立年代未详。解放前夕分会活动,由基督教徒吴世和主持,在文教、铺前、东坡村设传教点。

文昌县基督教活动,“文化大革命”前,有基督教堂会、聚会点5处:

文昌县城基督教堂点活动,没有固定的场地。1952年由一位基督教徒捐助一座二层楼房(文城镇沿江路7),作为基督教堂点活动场所。初期,教徒仅有20多人,后来堂点活动除文城地区的基督教徒外,清澜等附近地区的信徒均到文城堂点参加礼拜活动,教徒100多人。

蛟塘堂会,1953年土改期间,堂会房产被没收,教徒不敢公开搞礼拜活动,由传道员郭光、周德芬主持家庭聚会。

抱罗、五朝水聚会点,由基督教徒潘先岸负责,教徒10多人。

铺前聚会点,由基督教徒王惠卿负责,教徒10多人。

东郊聚会点,由基督教徒吴世和主持,教徒30多人。

解放后,文昌县文城、蛟塘、铺前、抱罗、东郊堂点均有信徒活动,但没有建立基督教“三自”爱国组织管理,这些堂点直到1966年才停止活动。

1984年文昌县恢复基督教堂点活动,有文城、新村、三排、坡口、周紫岭5处,教徒139人。

198711月调整固定堂点及指定堂务负责人;

文昌县城堂点堂务负责人韩少光、李春花、黄振明,教徒100人;

东郊点堂务负责人符玛拉、符祥珍,教徒40人;

清澜点堂务负责人黄振明,教徒15人;

白延点堂务负责人韩少光,教徒10人;

三排村点堂务负责人符桂珍,教徒10人。

八、定安县龙塘田堂会

定安县基督教于民国元年(1912)传入,由当时在琼海县嘉积市基督教堂的牧师谢大辟(美籍)、传道员陈有照(琼海县龙尾村人)到定安县龙塘村,住在吴保仁家进行传教活动。不久,建立龙塘田堂会,属嘉积堂会管辖,后归中华基督教会海南大会直接领导,教徒300多人。

定安县城基督教分会,民国26年设在县城内,传教人员由海南大会直接安排,驻堂牧师欧阳清(万宁县人)主持礼拜活动,同时海南大会经常派员进行传教。解放前夕,有教徒80多人。活动经费由基督教海南大会按年预算拨付。

解放后,定安县基督教徒在家庭聚会或到附近县基督教堂参加礼拜活动,直到1965年停止。1987919日经定安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基督教堂点活动。

马郎田基督教堂点,1987919日批准恢复活动,设在定安县中瑞农场马郎田村。马郎田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组长陈秀明,副组长盘清仁,组员蒋成福、盘玉香、蒋启巨。教徒52人。

龙舌基督教堂点,19871111日批准恢复活动,设在定安县南海农场龙舌村。龙舌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组长蔡文美,组员蔡成彬、蔡文华。教徒38人。

九、万宁县勤赛堂会

万宁县基督教于民国10年传入。开始,在和乐、勤赛进行传教活动,不久设立基督教勤赛堂会。堂会历任传教人员有冯修甫、唐玛西、郝斐、孟安利、吴义江、潘星和;长老有蔡信儒、冯瑞甫、王开秀、李琼景。

万宁县番村分会,民国16年成立,在番村的冯家宗祠堂聚会搞礼拜活动,由冯修甫主持传道,后来按立冯发祥为长老,掌管堂会活动。

民国26年由基督教海南大会资助,兴建番村基督教堂,后来成为万宁县基督教的活动中心。该会历任长老冯发祥、王英明,传道员欧阳家琦、冯茂莲、陈发初。

万宁县北坡分会,民国14年冯发祥在北坡市开设手工业品商店,一方面经营生意,另一方面进行基督教传教活动,逐步发展到岭东、后排、市头等村庄,后来自筹设立教堂活动,冯被按立长老,管理教堂。历任长老为欧阳开、苏英才。

万宁县礼纪分会。民国35年由王兴才、王运秀、黄善东募捐筹款建立黎灶教堂。长老王兴才。

龙滚传教点,由冯朝兴负责;山根传教点,由李琼景负责。万宁县解放后,基督教转入家庭聚会点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万宁县人民政府宗教部门,对全县基督教徒活动进行调查,全县基督教徒有3000多人。万宁县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批准确定7个活动点:

番村堂点主持活动成员冯骥德、王焕炳、陈光荣、蒋应芬、吴开铿,教徒75人。

勤赛堂点主持活动成员冯才任、朱琼深、朱学龙、朱飞深、朱学孟、朱达臣、冯才君、冯耀亚,教徒250人;

北坡堂点主持活动成员唐惠国、唐惠来、苏明璋、刘国瑞、唐亚辉、刘运强,教徒75人;

乐来堂点主持活动成员苏定波、林光荣、吴石山、林先业、林先禧、赵石雄、卓东成,教徒150人;

上城堂点主持活动成员盘德成、邓文德、邓文琼,教徒30人;

监生堂点主持活动成员陈智超、王开权、黄兴英,教徒450人;

白水塘堂点主持活动成员陈修理、陈修芬、陈仕雄、王国光、符义飞,教徒185人。

十、琼中县基督教堂点

琼中县管辖范围,原分属屯昌、白沙、乐东、儋县、保亭等县。该县基督教传自琼东县(今琼海县)嘉积市基督教会,时间是1914年秋天。当时苗胞陈日光被野兽咬伤,前往嘉积市基督教会创办的福音医院就医。基督教会了解到陈在苗族中有威望,是向五指山区传播基督福音的理想人物,因此在陈住院期间,积极培养,指派华籍牧师吴毅新、冯焕新向陈传授基督教义。陈在嘉积市福音堂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陈回乡后,带着基督教会赠送的《圣经》等书刊,传播于苗寨。

1915年冬,在陈日光和陈福田的带领下,南茂乡新村、中平乡白水岭、加略乡加略村等30个苗村300多户苗胞,抛去道教的神牌和香炉,洗礼信仰基督教。苗胞入教后,在本村的庭院里举行礼拜仪式活动。1916年夏,白水岭村的陈福兴六兄弟合建1间草房为教堂,以后在新村、水竹、公头湾等11个村庄先后建起草房作为基督教聚会点,同时,嘉积基督教会派出牧师和传教员前往传教,计有廖德广夫妇、廖骆民夫妇、李旋吉、林树权、冯心瑞等人到各村聚会点巡回传教。1920年夏季,陈日光发动苗胞教徒每户捐款银元5块,在南茂乡建立新村基督教福音堂(砖瓦结构,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由陈日光主持祈祷仪式活动。

南茂、中平、加略3个乡都有基督教传教基地,受洗的人数日益增多。长期在五指山区行道的道士王世香(系琼东县石壁圩人),千方百计宣扬尊天保命灵,信道永平安,企图挽回道教的阵地。1921年,以陈日光为首的基督教徒退了教,恢复了原来的信仰。嘉积基督教会为夺回失去的阵地,先后派出美籍牧师纪路文、谢大辟、冯卓友、孟言嘉、郝斐、余姑娘、柴姑娘,以及华籍牧师吴毅新、符家鼎、欧阳开等人到南茂地区巡回传教。

1927年以南茂、中平、加略3个乡为传教基地后,逐渐在黄羌田、什空、路平、什垒、丰波、仕佳、朝荣、罗反、福加、什仍、大朗、什热、番响、毛应、毛会、番阳、毛道、牙合、朝赛等黎村苗寨增设传教点,接受洗礼入教的人数近万人,按立了基督教长老10人,执事9人。

1939年,日本军队侵略海南岛,国民党军政当局退入五指山区。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南茂、中平、水塘等10多间基督教堂点和学校被炸毁,堂点活动基本停止。1941年冬,基督教嘉积区会为恢复五指山区基督教传教阵地,派出匹瑾学校学生周汉儒、冯天泽在白水岭村组织一期为时15天的圣经讲座班,参加人员有原来10个堂点的长老、执事和教徒200多人。讲座班结束后,根据当时情况,执事分片负责传教。1943年农历二月间日军从岭门、石壁、番阳三路进攻五指山区,许多黎村苗寨被毁。同时,国民党军队也对黎、苗胞进行屠杀,基督教从此在五指山区停止了活动。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于1957年在长征区烟园苗村和中平区新民苗村先后重建基督教堂点,恢复礼拜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基督教堂点活动被迫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琼中县委、县人民政府贯彻基督教三自办教方针,批准恢复了烟园苗村基督教堂活动,后又批准营根镇、牙云村增设2个堂点。据统计,从19791986年间,全县批准各村恢复和新建教堂12个,聚会点6个,各堂点义工员(负责人)24人,教徒1371人,其中苗族699人,黎族670人,汉族2人。

十一、崖县乐罗堂会

基督教于光绪二十年(1894)传入崖州乐罗地区(今属乐东县)。开始,由牧师冶基善到崖州乐罗村,在一村民家内设点传教,逐渐扩展成为堂会,后来停止了活动。

此外,原来中华基督教会海南大会所辖的海康、徐闻县堂会、分会,海南解放后,教会的隶属关系自然消失。

教会附属机构

()海口福音医院。前身为海口福音医疗室,于光绪十一年(公年1885)设立。开始,由美国长老会派牧师康兴利主持筹办,正式办成医院后院长由美籍人陈大业担任,会计莫加礼,医生毛凤美均由美国长老会派来,医院一切权力由陈大业执掌。医院设有内科室、X光室、注射室、化验室、产妇室、外科室、储藏室、候诊室、药剂室、挂号室、院长室,病床()150张。编制院长1人,医生8人,护士18人,职员20人,工友37人。在院工作人员均系基督教徒。海口福音医院自成立后,一直由美国长老会派员主持管理。海南军政委员会派出军事代表接管海口福音医院,解放后,19507月,改为海南人民医院。

()海南福音医院附设福音护士职业学校。于民国21年创办,设有董事会,教职员工、学生多为基督教徒。民国36年改名为琼山县私立福音高级护士学校,办学经费全由海口福音医院支付。

()海口市私立基善小学校。前身为民国17年在海口福音堂内附设的识字班,学生多为失学儿童。约3年后,改为福音小学。因学生不断增加,便在附近借用德国驻海口领事馆部分房屋办校。后领事馆房产被没收,福音小学暂停办。抗战胜利后,在海口市关龙镇上灶村5号内,招收学生恢复办校,成立匹瑾中学(匹瑾中学设在琼山县府城镇,原为匹瑾女校、华美中学校)附小分校。民国378月,海口福音堂聘请人员组织董事会,改设为独立性的学校,复改名为海口市私立基善小学校,扩大成为完全小学校。经费由海口福音堂、福音医院及牧师唐王巴西、医院院长陈大业补贴和捐助。

()海口麻风病医院(海南秀英医院前身)。清末民初,在今海口市新华南路首端设有麻风疫寮;民国砖年为了预防疾病的传染,海口市各商店捐款在海口书场码头西边,建立麻风病医院,建成后,费用由市内各商店、各界人士捐款及广东省政府补助。随着病员不断增加,入不敷出,民国35年起,由美国麻风病救济总会接济,变为教会办的医院。在院病员每月每人发给美金3元,由海口福音医院院长陈大业负责支付。麻风院设基督教堂活动点,病员基督教徒逢星期日过礼拜宗教生活。解放前,由海口福音堂牧师唐王巴西前往主持,解放初期则毛凤美(美籍基督教传教员)或者由病员基督教徒主持活动。现在该院尚有基督教徒20多人。1984年经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基督教聚会点,属海口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直接管理。

()琼山县私立匹瑾初级中学校,设在琼山县府城镇北门北官市。光绪十三年(1887),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传教士创办;开始,租用民房一所作为教堂,并供开设中西女学堂使用。光绪十六年,在所租用民房的后面菜地建一所2层楼供办中西女学堂使用。楼上供10余名女生住宿,楼下为课室。

光绪二十年筹建一所3层楼房为中西女学堂。当时,由周罗以(美籍)为女学堂的负责人兼教会传教士,不久,将原来办的中西女学堂佼舍,增设为中西男学堂,由教会牧师张约逊兼任负责人。男、女学堂人数各有几十人,到1900年有学生100多人,1907年达200多人。宣统二年有位美国妇女匹瑾夫人来海南捐款办校,筹建校舍,将男、女学堂合并,改名为匹瑾中西女子中学,校长朱琼皓(留美硕士)。民国23年改为琼山县私立匹瑾初级中学校,报国民党广东省教育厅、中央教育部核准备案。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飞机经常入侵轰炸府海地区,学校无法上课,于1937101日迁移到那大市借用小学校舍上课。1939年春,日军侵占那大市,学校停办。到1945年海南基督教堂活动恢复的同时,在府城恢复续办匹瑾中学,每年招收3个班,其中男生2年班,女生1个班,还附设小学部。校长仍由朱琼皓担任。1950年海南解放,由陈绍经接任校长,1951年停办。

学校设董事会、校务委员会。办学经费除收纳学生学杂费外,不足部分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补贴。

()琼山县私立华美中学,设在琼山县府城镇北官市(今房屋已毁)。由基督教会创办,校长由牧师谢大辟担任。该校初次招收学生2个班100名,教徒子弟占60%。后来,每年都招收2个班学生。民国14年因语文老师纪幕天主持学生演出自编的进步琼剧,受到教会指责,演剧学生被开除出校,未被开除的学生为了支持因演剧被开除的同学而全部离校,学校被迫停办。1926年在华美中学校舍开办岭南大学分校。但因办校多年未能达到立案标准,于民国22年停办。

()海口福音医院那大分院。儋县那大差会起初在那大市北门建立医务室,光绪二十年(1894)设立那大市医院,民国2年改为海口福音医院那大分院。那大分院前期负责人万鼎新、余学海、李英华,后期负责人毛凤美、余宝文、符大权。

()那大中西中学堂。光绪二十年(1894)设立,1912年改为灵光学校,王约逊牧师兼任负责人。后期由林保罗、王道琼、石鼎业协同负责。

()那大吉安乡女子学校,民国2年设立,第一任负责人王赖马太,后期负责人朱玛利亚。

()嘉积福音医院,设在琼海县嘉积市郊,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嘉积教堂同期建立,由基督教长老会指导,院长由陈大业兼任。院内设有内科、外科、产妇科、化验室,病床50张。经费来源除治疗收入外,每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补津贴500美元。

(十一)琼海县嘉积市私立觉民小学校。设在琼海县嘉积市郊,与嘉积基督教堂、福音医院同期落成。小学校设立董事会,学生人数常年保持300人左右。办校经费主要靠学生交纳学杂费维持,不足部分由校董事会提请嘉积基督教会补贴。

(十二)文城留产院。民国7年,驻海口福音堂的牧师康兴利到文昌县进行传教活动。开始,在文昌县东路区蛟塘市设基督教堂会,并在文城附近设留产院,由海口福音医院直接管理。在留产院工作的医生、护士系基督教徒,既是基督教堂会的传教人员,又是留产院的工作人员。

(十三)定安县城简易福音医院,实为海口福音医院设在定安县的附属机构,仅设产妇科、内外科。产妇科医生黄作波由海口福音医院派来,未设病床。解放前夕已停办。

(十四)定安县私立福音初级小学校,在校学生仅30多人。教员欧纪志(基督教教徒),办校经费由基督教定安分会负责。

(十五)新村福音小学校等1927年在新村和水竹分别设立福音小学校外,还在白水岭、中平、路平、黄羌田、加略、水塘等村开办小学校,进行文化和基督教义教育。1939年日军侵琼时停止办学。

附录:海南基督教神职人员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从18871950年,先后派来海南的美籍神职人员共有49(不计其儿女)。其人员名单(尚缺部分)

牧师:纪路文、王约逊、张约逊、悟熙国、烈雅费、林保罗、石鼎业、李惠霖、谢大辟、王道琼、冯卓文、叶兴利、梁化德、康兴利(兼医生)、白辅德、唐王巴西。

传教士:郝斐、徐君礼、周罗以、赵平、朱玛利亚。

医务人员:吴赖兴、嘉莫礼、陈西美、罗济安、蔡秉礼、陈大业、毛风美。

在海南先后按立的华籍牧师有周世光、潘先和、吴毅新、李英华、吴道南、万鼎新、符任光,还按立一批长老、执事等神职人员。

本文选自《海南省志 >> 宗教志》,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