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你只是寻求病得医治、欲望得满足的基督徒吗?

神学毕业十多年了,牧会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也是今天许多牧者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到教会来的信徒,多数是寻求神迹来的,是为了病得医治、问题得以解决、麻烦得到控制,好像都是为了个人的好处,为了个人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少有人在生命的追求上下功夫。很多信徒听到某个教会开布道医治大会,蜂拥而去,传道人走了,他们的热情也降到零。信仰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这些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物质方面的需求,而没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吗?

保罗曾说过:“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8)保罗有这样的认识,知道所见的是暂时,那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才是永远的,是我们应追求的,事实上我们如何让自己的眼光从地上转到天上呢?

“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 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西3:1-3)“求上面的事”即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把天国的事放在优先的位置上;“思念上面的事”即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永恒而不是短暂的事上;“因为你们已经死了”是指我们应该对世界不存什么期望,就如死人一样,基督徒真正的家乡就是基督居住的地方(参约14:2-3)。“思念天上的事”就是从神的角度来看生命,寻求他的旨意。当我们从神的角度来看物质,就会有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愈从神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就愈能与神的心意相合。

当年那群见识了耶稣所行五饼二鱼神迹的人,第二天再次寻找耶稣,我想他们的本意还是回味昨天的免费午餐吧!但耶稣却留下了这样的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证的。”(约6:26-27)耶稣批评那群寻找他的人,只是为着肉体和短暂的利益,而不是为着满足灵性上的渴求,真正跟随耶稣的信徒,纯粹因为他是真理,明白他是引向生命道路的人。

信徒如果只是在外面寻找,满足于物质的需求,信仰是不会长久的。当物质有了之后,人还会追求什么呢?那些仅仅为了个人的目的信靠耶稣的人,他们的生命不会因此长进,相反,在信仰的过程中,只会越走越难,越行越累,他们的眼睛只是定睛在自己的愿望和问题上,而不是让耶稣做主,引导他们进入生命更深的层次里。主耶稣曾说过这样的话:“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太7:24-27)而耶稣是如何定义他的话呢?“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6:63)

我们信耶稣,不仅仅是为了今生这一点的指望,我们更在意的是将来灵魂的永生,是天上的家,保罗等人反复的告诫我们,世上是客旅的生活,是寄居的状态,天上才是我们永远的家,所以保罗能够自豪的对腓立比教会的人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7-8)保罗属于便雅悯支派,这支派在犹太人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保罗也是一个法利赛人──一个非常热心的犹太人群体,严谨地遵守摩西的律法和附加的种种规条。保罗回顾他过去所做的一切,然后断言与认识基督相比,都是“有损的”。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价值观。一个人与基督的关系,比任何东西都重要,认识基督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主耶稣曾说过:“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1-32)得着耶稣的话,让主的道在我们的心中发动,我们就能活出真正自由的生命,不再被物质所束缚,不再为肉体而劳碌,我们就能像耶稣所教导的那样:“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约6:27上)

耶稣在很多门徒离开了自己后,问那十二个门徒是否也要离开他,彼得回答:“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6:68)是的,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要选择什么呢?信徒要像耶稣所说的那样:“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老我不死,旧人不去,我们只会为今生打算。只有除旧更新,改变心志,重生自己,我们才会将天上的永恒当着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求神的灵进入我们各人的心,使我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意念从地上转换到天上,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基督门徒。

(注:本文作者为江苏一基层教会传道,文章标题原为《应当追求的是永生》。)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