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盘点:近代来华十大女宣教士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群体——女宣教士。她们巾帼不让须眉,远涉重洋来到东方古老的国度传播福音,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进步,为中国宣教史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笔者盘点近代十位女宣教士,以飨读者。

     QQ截图20180307044331.png

     艾德赛:第一位来华女宣教士

艾德赛(Ai Desai, Mary Ann Aldersey,或译阿尔德西), 1797年她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年轻时在马礼逊、雅稗理等早期来华宣教士的影响下,萌发了到中国的愿望。1837年,艾德赛前往巴达维亚(印尼雅加达)宣教,为当地的华侨女子兴办了一所女学。鸦片战争后,宣教士得以进入五口通商的口岸,艾德赛遂被“东方妇女教育促进会”(雅稗理创办)派往宁波,成为首位来华的女宣教士。

艾德赛对妇女教育事业一直很负担,遂于1844年在宁波建立一所女塾,为中国最早的女学,从此广大妇女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中国教育事业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艾德赛在宁波侍奉了近20年,才退休离开。 

d7c66b37-f1db-4a46-b9a9-63bda6fe82bb_size171_w400_h575.jpg

爱伟德:积极从事收养孤儿事业

爱伟德( Weide Ai , Gladys Aylward),1902年,爱伟德生于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由于家贫只好从事女佣工作,后在内地会的派遣下,于1930年来到中国。1936年,她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抗战爆发后,山西成为日寇入侵的重要地区,残酷的战争使很多中国孩子失去父母,沦为孤儿。爱伟德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她成立孤儿之家,收养了很多孤儿,并给予孤儿生活所需,以及接受教育的机会。1940年,山西的战争形势恶化,为了孩子们的生命安全,爱伟德决定将孤儿之家迁往安全的大后方。她带着孩子们长途跋涉385公里到达西安,在此安顿下来。

二战胜利后,她再次来到中国,1949年后,前往台湾。她在台湾继续从事儿童关爱事业,成立"爱伟德儿童之家"(Gladys Aylward children's Home),帮助有需要的儿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QQ截图20180307044516.png

安美瑞:服务于浙江教会

安美瑞(Mary Andrews)1915年生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年轻时听到戴德生的见证,因此也想到中国宣教。于是加入圣公会的差会,她先后接受了神学装备以及护理训练,为来华作预备。1938年9月14日,23岁的安美瑞独自一人从悉尼启程前往中国。此时正值抗战时期,她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前往浙江地区侍奉。

在她带领下,福音传播很快,信主的人与日俱增。安美瑞除讲道外,还在学校任教,她负责教授英文和圣经,藉着与学生接触,将基督福音介绍给他们。1951年由于时局原因才回到澳洲。

改革开放后,安美瑞多次回到中国访问,她在古稀之年亲眼看到了中国教会的复兴,感到无比欣慰。她也是少数经历了中国现代教会的风风雨雨,亲身见证从苦难到复兴的宣教士之一。

 

QQ截图20180307044846.png

                       德本康夫人(中)与女金大毕业生

德本康夫人:金陵女大创始人

德本康夫人本名马提拉·柯(Matila S. Calder),1875年5月16日生于美国康乃狄格州的哈特福德郡。后于耶鲁大学的学生劳伦斯·德本康(Rev. Lawrence Thurston)结婚,才称“德本康夫人”。

劳伦斯是雅礼会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丈夫的影响下,德本康夫人加入差会,一起到中国宣教。1902年,他们一起踏上中国的土地。但不久丈夫安息,德本康夫人成了寡妇。但她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在中国教会服务。

在华各差会为了促进女子教育,在南京建立金陵女子大学。在决定校长人选时,大多数人都提议让德本康夫人担任,主要是由于她具有良好的大学背景,丰富的生活阅历,特别是与美国教会大学有著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德本康夫人在金陵女子大学主持校务15年。在12年的校长生涯中,她为学校创建、筹募经费和学校规划等事情倾注了大量心血。金陵女大的教学质量日益增进,为中国社会培养不少妇女人才。从1919年到1951年,毕业人数为999人,有999朵玫瑰的美誉。

 

QQ截图20180307044640.png

和受恩:倪柝声的属灵导师

和受恩(Margaret E.Barber)1866年生于英国萨福克郡的比森豪的一个车轮修理匠家庭。1895年,英国圣公会招募到中国的宣教士,和受恩欣然加入,并于1896年3月初抵达福州。

后来由于教会矛盾,离开了中国。并在潘汤牧师影响下,接受了普利茅斯弟兄会和敬虔主义的思想。1911年在没有差会支持的情况下,和受恩第二次来华,成为独立的宣教士,她在福州的闽江口附近、马尾罗星塔渡口对岸荒僻的乡村白牙潭(今属长乐)以很低的价格租用山坡上美国公理会的一栋平房旧木屋作为布道所。20年代,有不少中国年轻信徒来拜访她,其中就包括倪柝声。

倪柝声受到和受恩巨大影响,后来随着基督徒聚会处运动在中国的深入,许多华人信徒从此高举“追求属灵生命“的信条,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这种神学思潮给教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反理性、律法主义等),但其改变了一些信徒的生命也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和受恩是改变中国教会发展的重要人物。

 

timg.jpg

                   胡遵理与石美玉

胡遵理:促进中国的布道事业

胡遵理(Jennie V. Hughes)1874年生于新泽西州一个宣教士家庭,1905年被卫理会派往中国宣教。她在江西结识了石美玉医生,并成为一生的同工。她和石美玉都属于保守派信徒,有感于教会被盛行的自由神学影响,无法认同“不信派”的立场,离开了卫理公会,前往上海开展福音事工。她们共同建立了伯特利教会(Bethel Mission of China)。这个教会包括:伯特利中学和小学、伯特利神学院、护士学校和妇产科护理学院、伯特利孤儿院、印书所,以及员工和学生宿舍等。值得一提的是,伯特利教会还组织了伯特利布道团(宋尚节、计志文都是核心同工)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传福音机构,培训出大量神的仆人,他们在日后的岁月里,将福音传到了中华及海外的很多地区,带领很多华人认罪悔改,归向主耶稣。因此,胡遵理不愧为中国现代布道事业的先驱人物之一。

 

QQ截图20180307040306.png

慕拉第:将生命献给了饥民

慕拉第(Lottie Moon)1840年生于美国的富裕家庭,通晓多门语言,为美国南方最早的女硕士。1873年12月,慕拉第来到山东登州(烟台市),那是北方饥荒最严重的一年,她第一次亲眼看到有人饿死在街头,心中激起强烈的同情心。她倾其所有帮助灾民,并向家人和朋友要钱来救援灾民。

在山东她除了宣教、办学,还积极从事救济饥民的事工。1912年春天,饥荒临到平度, 慕拉第拿出自己所有的储蓄和食物与周围的饥民分享,结果她本人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体重下降到只有50磅。12月1日,她饿昏倒在床上,差会把她送上回美国的船。1912年12月24日, 船经过日本神户港时,慕拉第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安息主怀。她为了救助饥民,最终付出了生命,体现了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

 

QQ截图20180307041737.png

司务道:奉献终生的医疗宣教士

司务道(Annie Skau Berntsen)1911年出生于挪威南部的荷顿(Horten)小镇,1937年,司务道清楚地知道神要拣选她到中国宣教,遂辞去工作到英国接受宣教训练和装备。1938年,在内地会派遣下,来到陕西商洛(主要在龙驹寨)一带传教。在困难的岁月里,她与当地人同甘共苦,除了从事擅长的护理工作,还开办学校。传扬福音,救助穷人,与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至今她的美好见证仍一直被当地人传颂。

1951年司务道离开中国。但两年后,她再次接受差派往香港调景岭建立肺病疗养院(灵实医院)和圣约教会。由于她对医疗、社会服务及宣教方面的杰出成就,司务道于1961年获得挪威颁发的南丁格尔勋章(Florence Nightingale Medal)。

 

W020130708370323830741.jpg

赛珍珠:热爱中国文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赛珍珠(Pearl S. Buck)从小就跟着传教士的父母在中国镇江成长,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她曾以宣教士的身份在金陵大学任教,从事宗教与外语教学。但她更为著名的工作乃是文学创作。由于从小在中国长大,熟知中国文化、风土人情,这为她提供了大量以中国为背景的写作素材。《大地》(三部曲)是她最重要的作品,她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以饱蘸同情心的笔写出了“农民灵魂的几个侧面”。这本书让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38).

而在宣教事工上,赛珍珠与差会在理念上存在不少冲突,她从实际出发,认为单单口头布道难以真正让国人接受福音。她倡导的乃是“基督徒应该给中国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譬如教育、医疗和卫生”。虽然赛珍珠的某些理念存在争议,但其提出的问题,是值得当代中国教会思考的。

 

亮乐月:文字事工的干将

亮乐月(Laura M. White)1867生于美国,来华后到南京汇文女校担任校长。后在李提摩太邀请下在1912年-1929年期间担任《女铎》第一任主笔。这份报刊是广学会创办的,主要面向广大妇女。内容包括福音信息、家庭伦理、妇女解放、科普知识、社会问题等等。有学者认为,《女铎》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份由书局出版的中文妇女刊物,其不容置疑的成就在于它承认妇女的重要地位,为此受到读者的欢迎。

QQ截图20180307043803.png

       《女铎》封面

亮乐月还撰写、翻译了18种小说作品。她的小说将福音传播、女性教育和儿童教育三者融合在一起,为福音传播和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小影响。她在将西方女性意识和教育理念灌输到中国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传播。亮乐月可以说是文字事工领域的干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占有一定的地位。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