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清明遐想:你死了希望别人记得什么

又是一年清明节。而这个清明节,我想认认真真地过,虽然不是去墓地或者实地悼念先辈,但也绝不是吃吃喝喝玩玩睡睡。而我的这个想法,来自于前几天所看到的一篇文章。

葛培理牧师在去世之前为他的专栏《我的答案》(My Answer)写了最后一篇文章,他回答了“死后希望别人记得什么”这一问题。

“当你读到这段文字时,我已经在天堂了。而我在写这些的时候,我正殷切地盼望着进入神永恒同在的那一天,”葛培理在文中写道。

作为一名布道家,他曾向世界各地的近2亿多人布道,他的布道和事工至今仍影响着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许许多多人。

这位布道家在他的文章中说,他相信他进入天堂,并不是因为他曾向大众布道,或是因为他好好地生活了,然而理由只有一个:“许多年前,我信靠了耶稣基督,他死在了十字架上,代赎了我们的罪,并且从死里复活,给了我们永恒的生命。”

今年2月21日,享有美国“国家牧师”之誉道葛培理牧师在家中辞世,享年99岁。他的辞世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称“伟大的葛培理去世了”。坎特伯雷大主教贾斯汀·韦尔比说葛培理是现代基督徒的榜样,充满了基督的爱。中国教会也有许许多多的牧者信徒纪念这位牧师对世界、对教会的影响。

在离世之前的文章中,葛培理牧师谈及希望被人们记住的时候,并没有提及他的布道和事工所带来的影响,而是他的忠心:“我希望人们记得我是一个忠心的人,忠实于神,忠实于耶稣基督的福音,忠实于神给我的呼召:这呼召不仅仅是做一名福音布道家,而且包括做一名丈夫、父亲和朋友。”

他还坦诚地提到,在很多方面他失败了,但基督饶恕的应许给了他安慰,他说,“而且我深知神能够遮掩我们最大的瑕疵,并为了他的荣耀使用它们。”

这几天一直萦绕在我脑海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死了,人们会记得我的什么,而我又希望人们记得什么。

我一一问过身边的人。

一位牧者说:“不用记得我,记得我教过他们的圣经的话就好了。”

一位老信徒说:“希望人们能记得我曾经帮助过他们吧,而我的帮助是因为神的爱。”

一位妈妈说:“希望人们能记得我对他们的爱,即使我死了,爱也不会变。”

一位年轻基督徒说:“希望别人记得我是好好信仰的人,虽然我的人生曾经一塌糊涂,但神的爱改变了我。”

一位90后说:“希望别人记得我是个正直的人,虽然我现在还做不到。”

那么我呢,要说以前,我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许原因就是因为我太害怕死亡,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死,更不敢想自己如果死了会怎么样,一谈及死亡,我就会有意无意地回避。

我曾经无数次梦到过自己被追赶,梦里紧张地喘不过气来,醒来之后大汗淋漓,颇有逃过一劫的快感,却不敢认真去思考其中的深刻韵味。现在回想那些梦,又何尝不是我内心挣扎不得平安的一种体现呢?

20岁之前,追求的是好成绩、好人缘、好表现,会为了一次考试不理想而难过,为了老师的一次批评不开心,为了跟朋友的一次吵架就沉闷几天……

30岁之前,忙于工作、恋爱,成家立业成了人生的负担,仿佛找不到工作就表明自己能力不行,结不了婚人生就不完整,就算工作了赚钱不多依然会耿耿于怀……

而立之年过后呢,奔跑的人生还是停不下来,需要给孩子更好的环境,需要给自己的人生解压,需要在朋友面前有面子,渴望安稳,渴望名望,渴望关爱……

就这样,我已逝的青春年华当中,想追求的东西有很多,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就像是梦中的我,一直在努力地奔跑,有时候自己也知道绕着操场一圈圈地跑有多么无聊,虽然很想停下来但却怎么也停不下来,到最后呢,我所追求的那些,反而成为了追赶我的负担,让我耗尽了精力体力,而心灵却没有丝毫的平安喜乐可言。

葛培理对于“死后希望别人记得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让我也真实地摸了摸自己的内心。是的,我不敢面对死亡,因为我的人生还有太多想追求想实现的梦想,而死亡无疑会给这些画上句号;我不想去思考死亡,因为我把别人眼中的自己和现实的生活看得太重要,却忽略了内心本应该拥有的那份从救恩而来的喜乐和平安。而“死后希望别人记得什么”这个问题,现在只能成为对我的激励,让我更认真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这个清明节,我不再悲伤。我感恩神赐下的恩典,感恩因着主耶稣基督的救赎而给予我的永恒生命。我感恩圣经的教导,让我学会放得下自己,并在主的里面得着生命的喜乐和平安。我也感恩葛培理等诸多信仰前辈给我们留下的榜样,让我在忙碌的生活当中不时停下脚步,反思过往,从新得力。

清明节要缅怀的,不应是死亡所无法隔断的生命的价值吗?虽然我们所缅怀的人已经故去,而我们也终有一天会离世,但这一切并不可怕,因为有永恒生命的应许,因为在世上我们会有苦难,但在主里我们就有平安。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