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复旦老校长——李登辉

为了不至于引发歧义,得先说明下,此李非彼李。此人是民国时期复旦大学校长,而非那个本名“岩里政男”的台湾政客。希望广大愤青不要看到“李登辉”这三个字就神经过敏,暴怒之火喷涌而出。

言归正传,与汉奸李某比起来,这位李登辉可谓是位德高望重的君子。他是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亦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在复旦大学期间,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担任大学校长的竟达到二十六人,因而被世人誉为“人伦师表”。李登辉的祖籍是厦门同安,祖上到南洋谋生,到了李登辉这代,这个家族已在印尼爪哇岛繁衍了七代。1872年,李登辉出生。11岁时到新加坡学习。在此,他受到基督信仰的熏陶,此后便接受了福音,成为基督徒。

信主后的李登辉毕生秉持上主的教导,“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慷慨,绝对博爱”的理念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李登辉19岁时,前往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并于1899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李登辉短暂在南洋任教,但他看到中国的需要,于1905年来到上海,并在此工作了42年。

李登辉来沪不久,就加入基督教青年会,投入到社会服务中。是年秋天,震旦大学的马相伯先生(近代著名教育家、基督徒)不满法国人对学校的干涉,带领一些师生脱离学校,在吴淞建立复旦公学。李登辉积极参与马相伯的办学活动,被聘任为教务长,从事外语的教学。

1912年吴淞的复旦公学毁于兵燹,于是迁往徐家汇的李公祠。1913年复旦公学成立校董会,在首任董事孙中山的极力推荐下,李登辉当选为校长。1917年,复旦公学正式改组为大学,设文、理、商三科。但复旦草创之始。资金匮乏,且李公祠的人(李鸿章后裔)发起诉讼,想把学校驱逐出去。在学校存亡之际,李登辉毅然挺身而出,他到南洋各地向华侨募捐。不少华侨仰慕李的盛名,纷纷遣子弟入学,因而李登辉很快在南洋募得巨资,1918回国后,就开始在江湾购地,另辟校址。到1920年,购得土地七十余亩,次年开工建筑,到1922年建成教室、办公室和宿舍各一幢,于是复旦大学正式迁往江湾(今校址),徐家汇原校址改为中学部。

李登辉在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主张“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要求学生“至诚,纯洁,无私,博爱”,他还倡导了“牺牲,服务,团结”的“复旦精神”。尽管校务繁忙,但他仍先后担任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拉丁文、德文、修辞学等诸门课程的教学,教学之余,他又编撰了许多教材和专著。在李登辉的培养下,复旦大学很多学生都学有所成,先后有二十多人成为中国各大学的校长,其中就包括: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四川大学校长程天放、清华大学校长吴南轩、复旦大学校长章益、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东吴大学校长端木恺、北洋大学校长金通尹等等。

李登辉是位热诚的爱国者,他在五四运动时期积极支持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更是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日寇占据上海后,面对日伪的威逼利诱,他坚持立场,毫不动摇。他以“三不主义”昭示师生:一,不向敌伪注册;二,不受敌伪补助;三,不受敌伪干涉。如果“三不”不行,则宁可停办学校。

为了办学,李登辉倾其所有,甚至谢绝很多高官利禄的引诱。尽管他早年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蒋介石等民国领袖有很好的私交,但他为了教育事业不受干扰,始终与政治保持距离。他枵腹从公,一生清贫,生活俭朴,不置产业。虽如此,但他内心却满有平安喜乐,这源于他持守对基督的信仰。以奉献自己,专心服务复旦大学,“把学府当家庭,以学生为儿女”。

李登辉学贯中西,倡导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强调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他认为“外国人办得好的事,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办,不一定要外国人来办。但我们要吸收外国人的长处,发挥中国人的智慧。”他所培养的很多学生,无不都是精通中西文化的人才,是社会的栋梁。

李登辉为人耿直,充满爱心。对弱小者经常给予无私的帮助。他刚到上海不久,有一次坐火车出行,忽然听到车厢里传来求救声。他闻声赶去,见几位美国水兵在调戏一名中国妇女。李登辉见状,义怒与怜悯油然而生,他不惧怕美国兵人多,毅然挺身而出,用英语斥责美国人的行为。有位水兵竟不听劝告,强夺李的手杖并扔出车外。李怒不可遏上前撕下那名士兵的肩章,士兵可能想不到这位看似文弱的书生如此勇敢,立刻跑开了。事后,李登辉在报上揭露此事,引起美国领事的关注,处罚了肇事的士兵。此外,在历次学生运动中,李登辉不畏强权,收留、保护了很多学生。

李登辉是一位渴慕主道、热心福音的基督徒。直至生命的最后,他都积极参与上海基督教会的活动,在教会也受到众人的尊敬。他深受基督信仰影响,他的思想言行,社会活动无不来自于《圣经》的教导。据他的儿子李贤政回忆:“李登辉做人的原则是根据《圣经》;《圣经》讲的总纲就是一个‘爱’字;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在《圣经》提摩太前书第一章:‘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 李登辉把《圣经》提多书第二章‘为人之道’作为座右铭,在自己的《圣经》扉页写着‘TITUS ⅡChap p.557’。这是他用来经常提醒自己的字句。”(李老校长登辉先生在上海万国殡仪馆大殓前摄影。三十六年十一月廿一日)

1947年,李登辉在上海安息。一位国际友人评价道:“一位真实的基督徒离开我们而去了。” 的确如此,李登辉的一生把基督的爱活化在现实生活中,他不是整天把福音道理挂在嘴上,而是身体力行,在社会上为光为盐,荣神益人,竭力实践“爱人如己”的教导,这从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慈善事业以及对基督、学生、弱小、国家的挚爱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世上做了美好见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