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万婴之母——林巧稚

林巧稚
林巧稚

被誉为“东南亚的一颗海上明珠”、“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的厦门鼓浪屿。当人走上该岛屿的东南部,在漳州路与复兴路之交的一片苍松翠绿环抱中的一块高地上,一尊汉白玉雕成的林巧稚塑像将映入眼帘。这是厦门市政府为纪念林巧稚大夫而修建的“毓园”,寄托了人们对这位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崇高品德与精湛医术的怀念。

林巧稚是于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鼓浪屿。5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其父林良英担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在林巧稚小的时候,就经常带她上教堂,给她讲《圣经》故事。基督信仰抚慰了这颗受伤的心灵,更深深地扎根其中。

教会十分注重女子教育,认为妇女都是孩子的母亲,她们负有孩子启蒙的责任,如果缺乏应有的文化知识,很难培育出健全的下一代,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教会人士积极在鼓浪屿创办女学,提高了妇女地位,使她们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

林巧稚从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为日后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她5岁时,进入英国长老会开办的怀德幼稚园。10岁进入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在此,她遇到了恩师——玛丽·卡琳小姐(Miss MaryCarling)。卡琳不仅教学严谨,学生们从她那里学到了很多当时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她还将耶稣基督“爱人如己”等教导传授给她的学生。林巧稚在学校耳濡目染了卡琳虔诚的信仰,谦卑柔和、博学多才等品性。卡琳也对林巧稚的聪明、勤奋、诚实、责任感等品格十分欣赏。因此,卡琳成为了林巧稚的良师益友。她给林推荐了圣女小德兰的《心灵小史》以及圣方济各祷文等,这些关于信仰的书籍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她认识到基督徒用爱所作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因为他(她)见证了基督的爱。林巧稚因此确立了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

母亲因患宫颈癌过早去世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母亲饱受病痛折磨的影像始终在她的脑海里徘徊。1910年美国医疗传教士郁约翰为了救治病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感动了很多鼓浪屿人。早年的这些经历使她很早就树立了当一名医生,服务病人,解除他们痛苦的志向。1921年,她高中毕业后不久,从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在卡琳和父兄的支持下,林巧稚离开厦门,到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参加考试。她顺利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最后一科是英语笔试。正当她聚精会神地笔答问题时,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监考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这位女生进行施救,直到她恢复正常为止。但她却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试卷未能完成。

林巧稚回到厦门后,将考场的经过告诉了家人、朋友,她觉得录取无望,因为救人而没有完成英语考试。他的父亲说“你这样做是对的,救人最要紧”。一个月后,林巧稚意外地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将她舍己为人的事迹写在英语试卷后面呈报上去,校方深受感动,结合此前的优秀成绩,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20岁的林巧稚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

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林巧稚终于在1929年6月毕业。学校为表彰她的优异成绩、热心公益以及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行,授予她最高荣誉奖"海文奖"。毕业后,她为北京协和医院所聘用,成为该院第一位女住院医生。此后经过不断进修,她成为协和医院首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林巧稚医术精湛,诊治了不少疑难杂症,使很多产妇转危为安。有一次,一位外国医生在为一个高危难产的产妇做手术。手术进行到一半时,外国医生摇了摇头,表示无能为力,决定放弃抢救。林巧稚不忍心两条生命就这样逝去,她义无反顾地接过洋医生手中的产钳,沉着泠静、专心致志地进行手术,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母子脱离了危险。

林巧稚有个出诊包,是为救治穷人服务的。在一个雷电交加的秋夜,忙碌了一天的林巧稚刚躺下休息,忽然听到门外的铃声响声,她马上意识到有产妇的生命垂危。她立刻从床上爬起来,冒着风雨,与病人的丈夫赶到低矮的病患家中。经过紧张的抢救,母子终于度过难关。当婴儿的啼哭响起之时,产妇的婆婆与丈夫跪在林巧稚面前,一声不响。林巧稚这时才环顾下四周,知道这是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心中的怜悯油然而生。她打开出诊包,将几张钞票放在桌子上说“什么都没有人命要紧啊,钱不多,留下给她买点吃的,有事再叫我来,不要耽误了。”这种事情在林巧稚的从医生涯中时有发生,因此很多人在传诵。“林大夫是天底下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心人啊。”

在其六十年的医务生涯中,林巧稚除了做研究和带学生外,还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婴儿。很多父母以 "林"字给孩子命名,例如"念林"、"爱林"、"敬林"、和"仰林"等等,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20世纪50年代后,林巧稚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主席(首位女性副主席),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并且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958年,林巧稚在北京组织医护力量对80万妇女进行了妇科普查,尤以宫颈癌作为普查的重点。在其带动下,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普查。此后,妇女罹患宫颈癌的比率大大下降,孕妇开始受到医疗监护,妇女孕育期也开始享有产假。

文革期间,协和医院被改名为"反帝医院",林巧稚也受到冲击。她被剥夺了主任医生的职务,成为一个每天推着四轮小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洗便盆的老护士。但她仍以基督的爱心,以当年她培训护士时所说的话去做事:"当你怀着基督的爱去做这些事,就不会觉得每天的工作琐碎、无聊、没出息了"。文革后期,在林巧稚的主持与参与下,全国各地农村建立了医疗卫生网,培训了大批的农村"赤脚医生"和接生员。大大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林巧稚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一名医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我不怕死,《圣经》上说:'我必往祂那里去'"。在世上的最后岁月里,林巧稚仍抱病参与编写《妇科肿瘤学》、《家庭育儿百科》和《农村妇幼常识》等书。林巧稚毕生对妇产科学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以及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北京安息。在遗嘱里,她把自己的全部遗产捐赠给北京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并请求归葬故乡鼓浪屿,因为“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