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现存最早景教建筑遗迹——周至大秦寺塔

在中国西安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坐落着一座修建于唐代的古塔,她是大秦寺遗址的一部分。而这座名为寺的建筑,却是一座古老的教堂。

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中国正处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下,他与魏征、房玄龄等群臣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恢复社会生产力,并采取开放的国策,广纳世界各国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基督宗教的聂斯托利派传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并受到了李世民的热烈接待,获得了在此宣教的机会,此为基督信仰入华之始。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特许阿罗本在长安义宁坊兴建教堂一所,初称“波斯寺”,而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天时期,国内的景教教堂改为“大秦寺”。

大秦是当时国人对于拜占庭帝国的称呼,成书于曹魏时期的《魏略》就提到了“大秦”,其云:“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而唐代人杜环在《经行记》中就记载:“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由此可见,使用“大秦”这一称呼,是从基督信仰的发源与传播的地区命名的。

当时景教在唐朝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于诸州,各置景寺,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而周至的大秦寺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1)的说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因为在明天启年间,在大秦寺出土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块国宝,从碑文推断其建造时间。由于景教大力倡导“基督教中国化”,其建筑风格借鉴了不少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因为其教堂拥有一座宝塔。

可是唐武宗年间,因为他崇信道教,对佛教等外来宗教进行了打压,佛教称之为“会昌法难”。而景教作为外来宗教的一支,自然遭到了波及,其影响在中国日益衰微,只剩下一些遗迹供后人凭吊。

在宋代时,大文豪苏轼曾经路过大秦寺,并留下了“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的诗句。

而大秦寺在景教在周至衰亡后,曾被道教、佛教等宗教使用过。但在清嘉庆年间,白莲教暴民进入周至,将大秦寺捣毁,仅留下古塔这一遗迹。

据记载大秦寺的古塔,“坐南向北,砖结构。该塔为七层八棱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40.90米,内砌圆直径为10.86米。塔的第一层正面辟门,门宽1.38米,每面边长4.3米。四面错落券门,二层以上有木楼梯可通塔顶。第一层塔壁甚厚,达四米左右。塔身二、三、四、五层对开两门,交错而上,到六、七层则前后垂直开门,塔身也急剧收进。塔的外檐出檐甚短,檐下用砖制斗拱,朴实无华。”

200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周至大秦寺的保护纳入“中国丝绸之路保护项目”。2001年10月,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将大秦宝塔及大秦寺列入《世界建筑遗产名录》,大秦寺也因此而闻名海内外。

如今大秦寺古塔屹立于黄土高原上,向世人述说着唐代景教传教士的佳美脚踪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美好往事。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