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乌克兰局势再度升级,一文带你了解这个国家的动荡的根源

2022年2月21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以及俄与这两个“共和国”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此举让持续紧张的乌克兰局势再度升级,不少人都认为一场大战即将爆发。那么乌克兰是个怎样的国家?为何会在这十几年一直出现紧张局势呢?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是欧亚大草原的西端,为连接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乌克兰自古以来被视为“欧洲的门户”。当战争和冲突到来,关闭的欧洲之门成为阻挡东来或西来侵略者的屏障,而当欧洲之门开启,乌克兰就成为连接欧洲与亚洲、东方与西方的枢纽。

乌克兰三分之二的国土为肥沃的黑土地,农业十分发达,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粮仓”。此外乌克兰煤矿、铁矿非常丰富,是个富饶的国家。独特的战略地位以及丰富的资源,让乌克兰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其长久以来饱受战乱与冲突的重要因素。

大约在公元八世纪的时候,斯拉夫人生活在东欧平原上,他们随后与自北欧而来的罗斯人(又称“瓦良格人”)融合形成了古罗斯民族。公元862年,古罗斯人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留里克王朝,国家形态开始形成。此后,他们南下占领了基辅,建立了基辅罗斯。

在弗拉基米尔大公、“智者”雅罗斯拉夫等著名帝王统治下,基辅罗斯得到了发展,成为东欧的强国。到了13世纪时,东方兴起了蒙古人,他们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带领下西征,基辅罗斯因此灭亡,罗斯人从此被钦察汗国的统治,进入了“黑暗时代”。

也正是在这一个时期,古罗斯人发生了分化,形成了乌克兰人、俄罗斯人以及白罗斯人三大分支。乌克兰由此出现了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

在驱逐了蒙古人的统治后,在乌克兰人虽然击溃了日耳曼人以及土耳其人的入侵,可却无力抵抗西边的立陶宛大公国与波兰王国,他们相继成为这片土地的统治者。

由于波兰贵族欺压乌克兰境内民族,激起了哥萨克人的不满。在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领下,乌克兰人反抗波兰的统治,并于1648年建立了哥萨克酋长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被视为乌克兰的雏形,赫梅利尼茨基因此有了“乌克兰国父”的称号。

可波兰人很快卷土重来,令赫梅利尼茨基难以招架,于是他就去找沙皇俄国求援,并于沙皇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代表签署《佩列亚斯拉夫条约》。尽管俄军打败了波兰人,可乌克兰也因此并入了俄罗斯的领土,持续了300多年。俄罗斯统治时期,让乌克兰结束了长期的动荡,消弭了各种势力的纷争,对于这片土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十月革命后,乌克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可由于外部势力的干涉,西部乌克兰被波兰所占领。根据1921年苏波签订的《里加和约》,乌克兰西部领土成为波兰的一部分,东乌克兰则成为苏联的加盟国之一。而普京所宣布的两个独立国家,就是东乌克兰的部分。

1939年,斯大林为了扩大战略纵深,争取与纳粹博弈的主动,就与德国瓜分了波兰。西乌克兰就此成为苏联国土,东西两部分再度得到了统一。可不久后,苏德战争爆发,乌克兰成为战场,在“基辅大合围”中,有将近85万苏军全军覆没,而乌克兰人更是遭到了纳粹铁蹄的蹂躏,直到1944年,苏军才把德军赶出乌克兰。

在苏联时期,有两件事让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产生了巨大隔阂,一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乌克兰大饥荒,另一个则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因此当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后,乌克兰民族主义兴起,从而成为苏联解体的一大推手。

1991年7月16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在从苏联独立出去的国家中,乌克兰依靠苏联留下的雄厚基础,其国力仅次于俄罗斯,一开始被广泛看好,认为能够成为地区强国。可是由于其国内经济命脉被寡头掌控,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加上俄罗斯与北约在此博弈,加剧了其国内的动荡,因此独立后的乌克兰其社会经济、民生情况甚至还不如苏联时期。

乌克兰国内的分歧除了大国博弈、民族文化的隔阂外,信仰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东乌克兰人几乎信奉东正教,而西乌克兰人不少天主教徒(东仪)。虽然从信仰角度看,普世教会都是一家人,可是由于政治博弈的原因,这条信仰原则遭到忽略。

在公元988年,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大公以东正教为国教,让全体国民跳入第聂伯河受洗,从此罗斯人全族归主。从1689年开始,乌克兰东正教会就归莫斯科牧首管辖,建立都主教区。到了1921年时,乌克兰正教会脱离莫斯科开始独立,但在1930年时,遭到了强行解散。

到了1990年,莫斯科牧首允许乌克兰正教会自主,但需要承认牧首的地位。虽然东部正教徒支持维系与莫斯科的关系,可西部的正教徒却要求独立。两派相持不下,最终导致乌克兰正教会出现分裂,即东部效忠莫斯科的俄罗斯正教自主教会以及西部的乌克兰正教自主教会。可以说乌克兰正教会的分裂,并非是因为神学问题,而是政治立场导致的。

在14-16世纪期间,立陶宛、波兰的势力进入了乌克兰地区,也把他们所信仰的天主教带了进来,天主教开始对乌克兰人产生了影响。1596年,七位正教会主教与罗马教廷代表签订《布列斯特-立托福斯克协议》,宣布在保持拜占庭圣礼的条件下,效忠罗马教宗,从而形成了东仪天主教的“罗西尼亚教会”。到了十八世纪,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西部乌克兰人成为了天主教徒。

1946年,俄罗斯正教会宣布废除《布列斯特-立托福斯克协议》,将乌克兰的东仪天主教其纳入管辖范围,此举虽然表面上维持了全苏教会的合一,却为今日两个宗派的纷争埋下了伏笔。1988年时,苏联举行“罗斯受洗”1000年庆典,乌克兰西部的东仪天主教得以重新活动。乌克兰独立后,天主教会以利沃夫为核心重建教会,全面恢复了活动。

可以看到乌克兰局势错综复杂,其中充满了大国博弈、宗派分歧、文化隔阂等等因素,其复杂程度令人惊叹。乌克兰未来的路要如何走,我们将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直到今日,乌克兰仍是东西方力量冲突的焦点。若不理解两千年以来塑造东欧的复杂力量,就看不清当前牵动世界的动荡。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以同情的理解,写下欧洲之门所经历、所见证的两千年,为理解东方与西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补足了拼图上缺失的一块。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