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西式糕点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这与传教士还有着不小渊源

如今,在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遍布街头的西式糕点店,又称为蛋糕房,深受顾客的青睐,逢年过节,香甜味美,色泽鲜艳,造型精致的甜点,激活味蕾。生日蛋糕已成为每个人生日的标配,伴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人们共同分享美味,享受最美祝福,留下温馨回忆。可您知道西式糕点是由谁传入中国,并推而广之吗?

据传,欧洲的西点是由13世纪明代万历年间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将面包的生产技术传入了我国沿海的上海、广州等地,这是西点最早传入的时间。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传教士、外交官与商人大量入境,将西餐食物的烹制、西式糕点烘焙技术一并带入,此后在天津和上海出现了西式糕点与中式点心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后来寄居北京的神父汤若望,在自己寓所内以蜂蜜、鸡蛋、面粉等原料制作西洋饼,招待达官贵人。据记载,西洋饼“薄如楮,大如碗”,食者“诧为殊味”,在当时的中国,身为惊讶稀奇。

乾隆年间,袁枚在《随园食单》一书就介绍了他在广东的杨中丞家曾品尝过“西洋饼”,并记载加工方法:用鸡蛋清和飞面做稠水,放碗中,打铜夹剪一把,头上作饼形,如碟大,上下两面,铜合缝处不到一分,生烈火烘铜夹子,撩稠水,一糊一夹一熯,顷刻成饼,白如雪,明如绵纸,微加冰糖,松仁屑子。“   

汤若望时代的西饼,由西方人制作招待客人。而到了袁枚吃到的西洋饼,都已经是中国人制作加工的了,足见当时西式糕点在华的传播速度之快。这是因为海外来的传教士一般在中国居住时间较长,为了便于生活,他们带来了本国的饮食习惯和厨师,同时也雇佣中国工人,就这样西洋菜和西洋饼技术逐渐传播开来。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上海开始了西菜馆。后来各个通商口岸,也纷纷开设了面包房。此后经过了岁月洗礼,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繁荣。1938年,在美国纽约中国城开设了蛋糕店,1986年在上海又开设了中英合作的红宝石蛋糕房,再后来兰州开设了好利来蛋糕店,1993年开业的上市公司克莉丝汀,创始于1981年,1993年来到上海的元祖蛋糕店,一个个知名品牌促进了中国糕点业的腾飞,也成就无数创业者的财富梦想。

西式面点的真正普及,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从八十年代至今,中国几乎所有的县级以上的城市都有十几家专门加工售卖西式面包、蛋糕、甜品店,也就是蛋糕房,不仅满足了舌尖上的享受,也繁荣了经济,促进了文化交流,这一切都与传教士在中西文明的传播中的贡献密不可分。

注: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