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崇祯如此勤政、节俭,为何成了亡国之君?

北京的景山是俯瞰故宫的好去处,因而吸引着无数游客。而让景山闻名于世的,乃是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此自缢,景山就此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地方。

崇祯与很多亡国之君沉迷酒色,不思进取不同,他从即位开始就颇想干一番作为,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明帝国,实现国家的中兴。他马上清除了祸国殃民的魏忠贤及其阉党,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崇祯“总揽权纲,天下想望太平”,他励精图治,每天都殷勤地工作,甚至有时累到在座位上睡着了。他还大力提倡节俭,其衣食花费,仅是万历时期的百分之一,甚至平时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这样勤政、节俭的皇帝在贪腐盛行的明末可谓一股清流。而他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也六次下达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在骄傲自满的帝王中,也是不多见的。

崇祯还是一位开明的君主,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知识。当时历法出现了诸多失误。于是大大使用来华的耶稣会士,让他们参与天文历法的修订。邓玉函、汤若望等人编订了《崇祯历书》,促进了中国历法的发展,这部书在清朝时得到沿用,称为《时宪历》。此外,崇祯让传教士设计火炮,以加强国防。而他更是支持汤若望的教务活动,下赐“钦褒天学”(一作“钦保天学“)之御笔匾额悬挂在南堂,承认了教会的合法地位。崇祯的开明做法,促进了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深入。

按理说崇祯如此勤政,本应成为一位中兴之主,可为何却落了个亡国的下场呢?必须承认,崇祯虽有力挽狂澜的心志,可难免志大才疏,其制定的一些政策,往往走向了反面。比如币制改革就脱离了实际,导致国内经济的恶化。为了应对后金与农民军的压力,他加派三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让民变更加恶化。

崇祯的性格存在明显缺陷,这让他不具备明君的素质。朱由检在复杂、险恶的宫廷斗争氛围中长大,其生性多疑、性格狂暴。刚愎自用。而在处理事情上,又经常优柔寡断,朝令夕改。前者导致他在与大臣相处时十分刻薄,往往因为一点事情就翻脸不认人,经常滥杀、滥换臣僚,导致内阁大臣经常更换(所谓“崇祯五十相”),也恶化了君臣关系。而后者导致在处理事情上缺乏果敢,成为政策制定、推行的阻碍。

正如时人汤若望所评价:“这个皇帝在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也非常节欲,爱护自己的臣民。但他却过于自信,并且他的坚定已经超出了时局所能容忍的限度,以至于所有的官员和将士都不再忠诚于他。最后他失去了帝国,同时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此言正是对崇祯性格、能力的真实表述,可见朱由检虽然勤政,也有一定的见识。可总体上存在性格缺陷,也缺乏干大事的能力。如果明朝还处于稳定的状态,崇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可在积重难返、内外交困的时期,他无力力挽狂澜,只能落了个煤山自缢的悲惨结局。

当然天灾也是导致崇祯失败的重要因素。当时全球处于小冰河期,极端气候常见。导致中国的灾荒频繁、粮食歉收,西北和中原受灾尤甚。由此产生了大量流民、饥民,这成了农民军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假如不是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李自成、张献忠等估计很难在短时间内壮大,从而瓦解了大明王朝。

而在明末,鼠疫在北京周边横行,史载:“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见则死,至有灭门者”。附近的军民大量死亡,朝廷的防御能力就此崩溃,从而难以抵挡农民军的进攻。因此就有个别历史学家指出“老鼠灭明”的观点。

总之崇祯失败的原因十分复杂,几百年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是中国历史上的热点话题。而樊树志所著的《崇祯传》一书以丰富的资料,流畅的文字,叙述了崇祯的帝王生涯。揭示了这位颇有作为的并非亡国之君,在皇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过程中演出的种种亡国悲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