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让感恩节成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联结点

感恩节
感恩节

感恩节是来自北美的“洋节”,这似乎依然是大部分人的印象,但环球时报曾评,“感恩节到了中国,其实就成了中国的。”教会应为感恩节拿去西方文化的帽子,让其成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连接点之一。

中国教会的感恩节颇具本土特色

感恩节起源于北美大陆,1620年清教徒为追求信仰自由来到美洲,在饥寒交迫中得到印第安人的帮助,在次年秋天迎来丰收,为感谢上帝的恩典和印第安人,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这便是最早的感恩节。

之后感恩节随信仰传入中国,但中国教会的感恩节活动,则在各个环节都与中国本土文化紧密相连。

首先,各地教会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举行感恩节的具体时间。例如,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教会,每年的10月份都会过秋收感恩节。而在云南一些苗族村落,每年则会过两次感恩节,一次是在农历的四五月份,当地人称“小春感恩”,在小麦、蚕豆等作物成熟以后择期过节;另一次是在农历十月,当地人称“大春感恩”或“秋收感恩”,时间是当玉米、土豆等大部分农作物成熟以后。

其次,感恩节形式上也与当地文化和传统紧密相连,以浙江某教会举办的感恩节礼拜来看,内容涵盖尊主和敬老两个方面;除了常见的圣诗献唱、赞美舞蹈外,更有小品这类颇具中国特色的节目;语言上与当地文化融和,在多个节目中使用本地方言,吴侬软语与赞美诗相得益彰;更有姊妹献上蒙古舞敬拜,兼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无独有偶,辽宁鞍山某教会的感恩节活动中,弟兄姊妹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快板来感恩上帝,压轴圣剧为牧者自编自导自演,颇具本地特色。

可见,从内容、语言、形式上,中国教会的感恩节早已与本土特色融和在一起,成为中国信徒以本土文化庆祝的教会节期之一。

感恩是基督教的信仰传统

中国教会过感恩节,更是基于圣经中对于“感恩”主题的相关记载。

旧约中记载,上帝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结束了400年的奴隶生活。按照上帝指示,摩西颁布律法,为纪念上帝在击杀埃及长子时的保护设立逾越节,为感谢神赐予十诫和在旷野中的供应分别设立五旬节和住棚节。三大节期都为向神献上感恩,而五旬节和住棚节都与当季的丰收有关,如上所述,第一个感恩节发生在清教徒到达美洲后的第一个秋收日,这实际上是信徒对圣经传统的继承,即在丰收日将初熟的果实献给神,感谢神的保守和祝福。

对上帝的感恩不仅以节日的形式在历史中存续,更贯穿于圣经的始终。它是约拿的告白,是以利亚的祷告,是大卫的诗篇,是以赛亚的赞美,是但以理的信心,它在玛利亚的顺服里,在耶稣的祝祷中,在彼得的讲道中,在保罗的书信里。

感恩节的传统和主题根植于基督教信仰中,信徒欢度节日,是为要纪念从神领受的恩典,以心灵和诚实向神献上感谢。

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对于感恩的认识有所不同

感恩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共同拥有的部分,同时也有根本的差别。基督徒的感恩以上帝为核心,强调“以感谢为祭献给神”,感谢创造主的创造之恩,基督的救赎之恩,和圣灵的安慰陪伴之恩。其次,圣经教导要“凡事谢恩”,一方面是指在平常的生活中要看到神静默的恩典,另一方面鼓励信徒即使在困境逆境中也要看到神的美意,献上感恩。信徒相信生活中的人事物从根本上是上帝的恩典,因此除了感谢提供帮助的人之外,也会在心底感念上帝的祝福。

与基督教的感恩以神为中心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感恩有比较明显的人物对象,如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朋友之恩,夫妻恩情等,感恩的契机必然来自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具象的人事物和感恩之心,也哺育了具体的报恩行为,产生了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等俗语,以及以报恩为引线的民间故事《白蛇传》《柳毅传》等。

让感恩节成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联结点

感恩节虽是基督教节日,但感恩文化深植于中国文化之中,它可以成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之一。

各地教会早已尝试将传统文化纳入感恩节节日中,如开展以敬老孝亲为核心的感恩节活动,将孝道文化与感恩节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弭所谓基督徒为信教而抛弃家人的误解。早前有学者提出要设立“中华感恩节”,以书画为形式展示中国特色的感恩节,教会可以吸取经验,在感恩月举办以尊主敬老为主题的国画展,书法展等,从文化方面将感恩节融入当地社区。

中国感恩文化中对报恩的强调,也可为基督教信仰和信徒的生活实践提供滋养。信徒不能成为感恩而不报恩之人,感谢发自心灵,但也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一方面可以借此鼓励信徒要看到教会同工的辛苦服事,感恩牧者的辛勤事奉,感谢教会的属灵喂养,在实际的祷告和奉献中纪念神藉着他们所赐下的恩典。另一方面,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承受主恩的我们更要以神的心和神国的事为念,在生活中常常传福音,荣神益人,求主指教当行的路,为祂做美好的见证。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并非非此即彼,在上帝的普遍启示下具有诸多共同点,而感恩节与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在文化上有很多相似点,是基督教节期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好时机。愿在感恩节期间,教会和信徒都可以得到鼓励和造就,让人人心中都充满对上帝对社会国家和对身边之人的感恩之情。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