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名城尼西亚的沧桑巨变

伊兹尼克是土耳其布尔萨省的一座城市,她位于伊兹尼克湖的东岸、伊斯坦布尔东南方约90公里处。而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有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尼西亚。

尼西亚古城历史悠久,古希腊人移民到此,以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一说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到了安提柯王朝时期,安提柯一世在公元前315年建立了城市。不过好景不长,公元前301年,安提柯一世在伊普苏斯战役中被色雷斯之王利西马科斯击败,失去了这片土地。而利西马科斯统治期间,为了纪念亡妻,以她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市,从此尼西亚之名登上了历史舞台。

公元前72年,罗马人占领了此地,成为其本都行省的一部分。著名作家小普林尼曾在此担任总督,对尼西亚进行了建设。尼西亚曾在公元122年时遭遇地震而损毁,次年罗马皇帝哈德良视察此地,并对其进行了重建。但在258年,哥特人入侵此地,城市再度遭到破坏。

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尼西亚得到了迅速发展,一度成为小亚细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尼西亚迎来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

君士坦丁大帝发布《米兰敕令》后,基督教会获得了合法地位,迅速在罗马帝国内传播。但当时教内中在“上主论”上存在着争议,尤其是否定“三位一体”的阿里乌主义盛行,严重破坏了教会的健康发展。

于是在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召开了教会历史上第一次大公会议。会议云集了东、西方300多位主教,最主要的议题就是关于反对三位一体的亚流主义的讨论,经过激烈辩论,最终大公会议肯定了三位一体论的正确性,并制定了《尼西亚信经》(第二次会议确定)。而尼西亚会议的决议,被主流基督教会所承认,奠定了信仰教义的基础。

随着君士坦丁堡的建立与地震的影响,尼西亚的中心地位旁落,在查士丁尼时期,尼西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再也无法重现4世纪初的辉煌。到了公元八世纪时,尼西亚成为抵御阿拉伯人入侵的重镇,两次击败了倭马亚王朝的入侵。

八世纪时,拜占庭帝国发生了“毁坏圣像运动”,教会由此出现了分裂,不少艺术品被捣毁。为了解决这个争端,公元787年,主教们再度云集尼西亚,召开第七次大公会议。经过讨论确定供奉圣像的正确性(只是灵修媒介,而非上主本体),让这场争论划上了句号。这个决议为教会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圣像一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

1077年,塞尔柱突厥人进入小亚细亚,建立罗姆苏丹国,并在尼西亚定都,直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才被光复。1204年,威尼斯人背信弃义袭击君士坦丁堡,提奥多雷一世带着拜占庭帝国残余势力定都尼西亚,建立尼西亚帝国,延续拜占庭的国脉。

1261年,尼西亚帝国收复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再度得以复国。但不久后他们就遭遇土耳其人的压力,于是尼西亚再度成为御敌的重镇。可日薄西山的拜占庭再也无力保卫尼西亚,1331年3月2日,尼西亚在长期围困后向奥斯曼军队投降。

奥尔汗一世占领尼西亚后,短暂定都了四年,才迁都到布尔萨。这是尼西亚最后一次成为都城,从此就彻底沦为普通城市。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被改名伊兹尼克的尼西亚成为陶瓷工业的中心,一度商业繁荣,民众富裕。可大航海时代后,中国进入了全球化商业网络,中国的陶瓷迅速抢占了国际市场,伊兹尼克的陶瓷业由此走向了衰落。

公元1921年,在希土战争中,伊兹尼克再度被焚毁,直到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才得以重建,目前只是土耳其的普通城市。但尼西亚往昔的辉煌,并不会因着其衰落,而被世人遗忘。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