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海上丝绸之路提出者——沙畹

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与海上两条通道,陆上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那么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者又是谁呢?

沙畹是近代法国成就颇高的学者,被誉为“欧洲汉学泰斗”,他于1865年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信奉基督新教的家庭。1885年他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主修康德哲学。毕业后出于对遥远东方的兴趣,开始研究中国哲学与历史。

1889年沙畹以法国驻华使馆译员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在此他结识不少中国友人,并曾登临泰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他对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充满兴趣,于次年将其翻译成法文出版,得到了学界的好评,于是沙畹在此后又翻译了《史记》其他段落,并进行注释,成为开启运用现代史学方式研究中国史籍的先河。

1893年,沙畹回到法国,主持法兰西学院“汉语及满语语言和文学”讲座。这是法国汉学界最高的学术讲坛,而沙畹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沙畹博学的知识,很快吸引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瑞士等国的学生投入其门下,其中包括伯希和、马伯乐等等日后享誉世界的汉学家。而国际汉学也在他的引领下,日益繁荣,加强了中西两大文明的互鉴、研究。

1897年,俄国学者在中亚发现西突厥碑文,但难以解读。于是邀请沙畹前去研究。他不负所望,不仅破译了碑文,更撰写了《西突厥史料》一书,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权威书籍。值得一提的是,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第一次指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此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就此诞生。

1907年,沙畹再度来到中国,他从奉天(沈阳)出发,走遍了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收集了无数的拓片与影像资料。并撰写《华北考古图谱》一书,其中关于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的论述,引起了西方对于中国石窟艺术的浓厚兴趣。此外,由于晚清到改开这段时间里,国家发生了不少战争与动乱,许多古迹遭到了破坏而消失。可幸好当年沙畹留下珍贵影像与文字记述,才让后人获得宝贵的资料。

1912年,沙畹的学生伯希和将从敦煌莫高窟收集的敦煌遗书交给沙畹整理,此外犹太盗贼斯坦因也把通过不光彩手段偷盗的文物让沙畹考证。他通过精心考证、研究,出版了《古代和阗》,《斯坦因所获汉文文书考释》等书籍,成为西方敦煌学第一人。

沙畹一生致力于中国研究,涉及史记、佛佛、道道、摩尼教、碑帖、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地理学、敦煌学等等领域,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学术成就也得到了各方赞誉,先后成为法兰西学会与英国皇家亚细亚协会等高级学会的会员。

1918年1月29日,沙畹在巴黎安息。而就在他离世前几个月,他仍抱病在索邦神学院题为《中国人的一些道德思想》的演讲。足见其对中国研究的热情与执着。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