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基督教中国化该走向哪里?

中国基督教中国化是历史必然的选择,也是教会更加融入社会,被社会更多认识、接纳的必然途径。在理解如何进行基督教中国化之前,先明确如何才算中国的当今文化。对于年轻的一代,中国的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传统文化,或者是马列主义所衍生的文化,而是在全球化的水平线上,有现代化,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主线所建立。既有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有对外来文化的鉴别与研习。在当今文化融合的社会中,在文字上、艺术表达上、生活习惯上、人生追求上都是各个文化的融合,也包含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遇。

在我们尝试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首先要明确政治上的仍同,坚持三自、爱国爱教是我们不变的方针,同时,也要在教会的公众表达、圣礼解释和专有名词的修订上有更多的努力,并建立中国人可以听懂、明白的基督教神学思想。这不是很简单的文字事工,而是文化与文化的相遇、沟通、理解、包容,我们任重道远。

人走路,要知道走在哪里,才不会偏离;中国基督教中国化是历史必然的选择,也是教会更加融入社会、被社会更多认识、接纳的必然途径。当我们在探索当下我们该走的方向时,我们也当肯定我们现做出的努力。基督教被人们所认识、了解的基础也同样在于中国化的开展。

在当今世界村的影响下,在改革开放的感召下,中国的文化逐渐被世界所熟知,同时,来自西方中心论等海外的思想也渐渐涌入到国内,使人们对于西方、拉美乃至世界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以及在了解上的认同。当下中国的文化,也不再是局限在传统文化以及封闭的文化中,乃是在于世界文化融合中所带来的新型中国文化,在新型文化中的主导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是有更多被人们所认同的世界的文化融合、交汇。当我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大国文化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时,我们便会有更多包容、接纳的心去明白如何更好的中国化。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建设是中国社会建设和制度建设能否成功、持久的关键所在。中国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传承。近年来,中国祭拜黄帝、炎帝、女娲的活动,表明了寻根溯源的愿望和热情。在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得到普遍承认。但是随着近百年来对儒家的否定和批判,中国文化的主体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这就涉及到中国人文化的“自知”与“自觉”的问题。

儒、佛、道曾是中国强有力的古典文化代表,但是,今天的中国文化建设中,这些传统文化仍然没有避免被边缘化。作为源于西方文化的马列主义,在中国参与文化建设并起到主导作用,则需要解决怎样将其“中国化”、体现中国特色的问题。在我们对马列主义持开放、接受、遵循态度的同时,我们的文化建设在另一种的意义上也在有“文化保守主义”的迹象,对西方文化内容有怀疑、封堵、排距的态度。

对于新生的一代而言,中国的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传统文化,或者是马列主义所衍生的文化,而是在全球化的水平线上,有现代化,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主线所建立。我们同时要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有对外来文化的鉴别与研习。我们所建立的是具有开放性的“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不再是以“西方中心论”所衍生的思想文化,而是对我们自身的文化有民族自豪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样在传统的文化上更多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圆润、吸纳、致和的多元、有机的文化。

二、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的可能

当我们更多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中国文化所代表的内容,才会更多发现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的可能在哪里,才会明白文化不单单是局限在文字或是传播上,而是更多的灵魂里、骨子里的深入。

1,文字上

在提到文字上,我们并不陌生。文化的载体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在于文字。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四十年,在这短短的四十年中,对于基督教乃至宗教界出众的译本是多不甚数。翻译的工作使更多的人有可能了解世界,也让更多的中国基督徒了解国外对于基督教信仰的表达与解读。

2,艺术表达上

宗教的表达有很大的部分在于艺术表达,像我们所熟知的音乐、美术、建筑等。这也同样是我们当下在中国化进程中很多的表达的改变。有中国风的基督教圣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圣经故事结合的剪纸、刻画等;更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的教堂;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上更多的认同基督教文化与基督教艺术,更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3,生活习惯上

一个人有怎样的文化修养与文化背景,就会自内而外的散发在生活中。基督教文化告诉我们应该谦卑孝顺、追求和睦、友善待邻等,这也同样是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4,人生追求上

人生是有意义的,而不只是在世上虚度光阴。以基督教文化的观点来看,人所追求的人生意义就是在荣神益人,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家庭中赡养父母、教育儿女,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意义。在习主席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也同样的如此,使我们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基督教中国化可尝试的方向

1,教会的政治认同

1949年至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舆论界对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作用的评价基本上是否定性的,大体的看法是基督教在华主要反映了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略中国的问题,这种传教的特征也因此体现为一种“政治需要”。基督教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中国的发展大体为一种“政治性”发展,表现为中国交互在新的社会氛围和政教关系中的调试、磨合。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与国际环境下,中国教会与其海外差会或母会的关系中断。作为一种回应与表态,中国教会兴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和独立自办“三自(自养、自传、自治)”运动。1950年初,中国基督教新教领袖吴耀宗与全国40多位教会知名人士联合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这被称为是中国教会的“三自宣言”。以此,中国教会的政治表态与当时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是一致的。可以说,中国教会的“三自爱国运动”不只是教会革新运动,同样也是政治革新运动,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有了密切关联。[footnoteRef: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打破了封闭的状况,重新开始于国际社会交往,而西方各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态度也有好转。正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中国基督教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教会的快速发展,也让我们看到,基督教要想在中国政治境遇和社会氛围中生存并发展,最关键的是与其政治环境相适应。

作为新生一代的我们,也当铭记要坚持三自、爱国爱教,这才是教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基督徒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认同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2,教会的公众表达

教会被公众所认识的媒介主要在教会新闻、经典文献、公益事业、影视作品、出版刊物、艺术表达等不同的层面,当我们在使教外人士更多了解我们的同时,也要运用他们所能理解的方式表达。无论是在对话与沟通上所所用的语言,还是在社会服务所体现的耶稣仆人的爱,都需要我们明确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比如在我们所出版的文选里,教内人士常用“交通”来表达弟兄姐妹之间的属灵的沟通;我们常用“光照”来表达上帝对我们的看顾保守。可是这些词语对于并不了解基督教文化或是专业词语的慕道友或是宗教界人士们是会带来误解,给他们的理解上有阻碍的,所以,当我们学会用他们可以听的清楚、听的明白的语言来表达信仰的时候,也是我们可以更加和谐沟通的时候,同样也助于我们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因为,只有我们在同一个层面沟通,才是有效沟通。

更常见的例子,便是我们教会所做的各样的社会事工。教会界更是以“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为人赎价”的精神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事业,无论是养老院、孤儿院 、教育扶贫、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发挥着教会该有的光芒。

3,教会圣礼的解释

基督教两大圣礼为洗礼与圣餐礼,也同样是代表基督教最重要的仪式,也同样是信仰核心的外在仪式表达。基督教中国化,是要将基督教神学的核心内容用中国人可以听懂、理解的话语进行表达,而最突出的便是两大圣礼举行。基督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点,便在于它特殊的教义、神学、经典。所以,在进行基督教中国化时,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所在。

4,教会专用名词的修订

我们现在所用的和合本修订版圣经是当下基督教所做的很成功的中国化努力,在尽量减少改变原版的基础上,修订了很多在原文或是在当代语言中有出入的文本信息。这就是在用中国人可以听懂的语言来阐释信仰。同时,我们也不能举步不前,也应当发现在日常专用名词的使用中,有更加完善的修订与完善,使其不造成困扰,也更被人们所接受。

5,基督教神学的中国化表达

早在上个世纪,中国的基督徒神学家就提出很多可行的方法,将基督教神学与基督教教义“中国化”。赵紫宸先生的神学思想研究中,提出基督教教义的中国化重点在于对对方“神学”或是“神论”进行理解与比较。他提出基督教应该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一贯”的思想、“孝”的伦理、“艺术美感”和“神秘经验”,应该有效参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积极促进教会自身的改革,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教会的“爱国爱教”的基本方针。

同样王治心也积极提倡中国教会的“本色化运动”,并且身体力行,他指出建设中国的“本色教会”必须注意到扎根中国本土、中国思想精神,同时也要提升教会质量,既要有本色人才,又要有本色著作。

基督教神学的中国化表述是极其重要,但是要在遵循教义、与圣经原本相符合的基础上做的合理表述,既要有中国文化的深层根基,也要避免过度解释。例如,对于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迦南婚宴中,将耶稣对玛利亚的称呼由“妇人”改为“母亲”,但查考原文却发现原文是有质疑或是责备的口吻,但是却因要符合中国的孝道文化,将称呼改为“母亲”。

所以,在我们将基督教神学中国化中,也要注重保持基督教特有的教义与神学思想,在基本信经或是基本要道上不做勉强或者是牵强的处理,而是更加原汁原味地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用中国人听懂且不会有歧义的方式表达出来。

结论

基督教文化并非要改变中国文化,乃是要使中国文化得到充实、复兴与完善。基督教在中国的处境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实行教会自身的改变,以更积极、更被人们所认同、了解、尊重的姿态展现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文化中。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基督教中国化、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发挥着中国基督教不变的政治认同,运用当下被人们所接受的公众表达,所理解的神学思想,所认可的基督教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更多发挥基督教该发挥的光与热,成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


参考书目:

1,《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处境》,卓新平(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7月。
2,《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论文集》,林治平(主编),财团法人基督教宇宙光传播中心出版社,1994年。
3,《中西文化交流:回顾与展望——纪念马立勋来华两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李灵、尤西林、谢文郁(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4,《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张西平、卓新平(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丁光训文集》,译林出版社,1998.

(本文作者系90后基督徒,喜欢文字、音乐、做饭与思考人生。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