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

timg (5)
timg (5)

中国东北冰城哈尔滨是座美丽的城市,在哈尔滨的道里区中央大街东侧的透笼街,坐落着一座拜占庭式建筑,她就是闻名中外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和景教、天主教、基督新教等基督宗教派别一样,东正教会亦来华宣教。据《旧唐书·拂菻传》记载:“开元七年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拂菻是大秦的别名,大秦即拜占廷帝国。大德僧指的应该是传教士。如记载属实则说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教会派遣传教士来华。只是这还不能证明东方教会在唐朝时已进入中国,此问题还有待学者深入研究、探讨。

俄罗斯东正教入华时间始于17世纪,1665年,以切尔尼柯夫斯基为首的沙俄武装人员侵占中国黑龙江左岸的雅克萨地区,竖木建堡。俄军随军修士、基廉斯克修道院长叶尔莫根在该地建基督复活教堂。1671年,他又在该地磨刀石山建立仁慈救世主修道院。

1700年6月,沙皇彼得一世发出派遣俄罗斯东正教会驻北京传教士手谕。1715年得到康熙帝同意,俄国正教会正式派遣传教士团驻北京。次年,司祭伊拉利翁诺夫带领传教团抵达北京,进驻尼古拉堂。不久,建立北京东正教总会。

1858年以后,驻北京传教士团改由俄罗斯正教最高宗教会议派遣(共派遣五届传教士团来华)。其外交职能改由俄国派驻的外交公使办理。在华东正教会摆脱了皇权的束缚,开始大规模在中国内地宣教。1900年前后,陆续在哈尔滨、沈阳、旅顺、上海、天津、青岛、新疆,以及河南省卫辉等地建立教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哈尔滨建立了她的地标性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修建于1907年3月,开始仅为沙皇俄国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为一座木质建筑。四年后进行扩建,在木墙外部砌一层砖墙。随着哈尔滨俄罗斯人的增加,特别是十月革命后,白俄难民大量涌入,到20年代时,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已达十万。为了满足他们的信仰需求,教会于是在1923年9月对教堂进行翻建,历经九年时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这座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多人,为远东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教堂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既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洋葱头”造型。教堂可谓俄式建筑,在中国的典型代表。

50年代以后,由于中苏的特殊关系,东正教会把教产无偿转给中国政府。教堂也在1958年关闭。文革期间教堂遭到部分破坏,曾经长期作为哈尔滨第一百货公司的仓库使用,并且教堂四周被建筑物所遮挡。直到1997年教堂的遮挡物才被拆除,当地政府对教堂进行修复,在同年9月2日改为建筑博物馆,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圣索菲亚大教堂已经成为哈尔滨的重要地标,是游客来到冰城的必经之地。她以雄伟壮丽的建筑,向世人述说着其沧桑历史。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