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要是早一点遇见基督,鹿道森的结局就不会是这样

鹿道森
鹿道森

引言

近日微博博主鹿道森的离世一度登上热搜榜单,引发网友热议。尽管他生前的照片帅气十足,颇有气质,但一个人的外在未必就是他内心真实的反映。从他的遗书中,我们看到当时的他已经消耗殆尽,无力前行。看完他的遗书,眼泪夺眶而出,他的种种挫折、心酸、无助、绝望无不令人扼腕。要是早一点遇见基督,他的人生轨迹也许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的结局也就不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了。

鹿道森在他的遗书中提到了他以往的人生经历,从小默默承受留守儿童的寂寞,在学校里因为举止文雅被视为“娘炮”而遭遇“校园欺凌”,在家庭生活中由于母亲的强势、父亲的不负责任以及经济上的困难使他倍受煎熬,步入社会后由于一直怀揣着人生的梦想,将生命倾注于艺术,不过到头来仍是“一地鸡毛”。他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没有爱,没有钱,没有生活的动力,也没有未来的人。

现实情况尤其是他的父母是否如鹿道森所言,我们不敢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心中的这份伤害的确跟他的家庭有关,而他虽然在遗书中提到了“钱”的问题,却也认为主要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缺爱”。他觉得自己能回想起来的温情,一段是他外婆带给他的温暖,另一段则是对一只流浪猫的美好回忆。

一、没有爱的人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为什么鹿道森觉得只有这两段经历是让他感到有一丝丝温暖的呢?难道父母这么多年对他的生育及养育之恩都如同无有吗?还是说母亲的强势与父亲的不负责任,加上他们在言语上带给他的压力淹没了他们在他身上的默默付出,使他感受不到那份美好的关爱?当然,在这方面,鹿道森也许也有责任,他在埋怨父母的同时,有没有体会过他们的难处,有没有为着自己所拥有的感恩过呢?

应该说绝大多数的父母还是爱儿女的,只是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用对方法。心里面明明很爱孩子,口里面就是说不出“爱的语言”来。也就是说,对于父母来说,他们通常会认为自己真得很爱孩子,做什么都是为了他们好,但对于孩子来说,同样真实的是,他们很难感受到父母亲的爱。这就是为什么鹿道森的父母觉得没有带给儿子压力,但对于鹿道森来说,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带给他无限的压力。 

虽然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女,但当儿女接收不到父母的关爱时,做父母的便当反思自己的方式方法有没有问题?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除了方式方法外,如果我们从基督教信仰的立场去反省,那么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便是,人的爱还是夹杂了许多自私与虚伪的成分。养儿防老的观念更是有将“育儿”功利化的嫌疑。另外,人的爱也是有限的,即便父母可以砸锅卖铁供娃上学,但当儿女不能独立,老是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也会冷心,也难免会说不好听的话。

儿女需要父母的爱,父母也需要儿女的爱,而无论是做儿女的还是做父母的,他们都需要耶稣基督的爱。因为主是真爱的源头,只有他能源源不断地供应爱,只有他能无条件地、且始终如一地怜悯及看顾我们。

“爱”是什么,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上帝的爱是圣洁的、牺牲的爱,是没有邪恶,且能温暖人心的大爱。上帝的爱是一种成全对方,而不是想要占有或控制对方的爱。在这方面,做父母的实在需要仔细省察,认真悔改,因为父母对儿女的伤害大多数都是由于这份爱带有强烈的控制欲所造成的,就如他们对儿女经常所说的那句话——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父母的爱有可能会令儿女窒息,上帝的爱则使人得到真正的自由,使人能照着良心深处的意愿行事。

二、人无法自救,仅凭己力,只是在做“无谓的挣扎”

鹿道森之所以走上绝路,实在是因为筋疲力竭,再也无力前行了。世界很美好,但他觉得自己活得太沉重,与其这么辛苦活着,还不如让一切都结束。谁不向往“生”的美好?只是当人感觉自己正在不断下坠的时候,因着信心的崩溃,而选择了“放弃”。

鹿道森表示他也很想拯救自己,但他既改变不了别人,也拯救不了自己。他最终承认,人是无法自救的。遗憾的是,他只看到了自己的“无能”,却没有看到上帝的“大能”,不知道“在人是不能,在上帝却凡事都能”。

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已经是满目苍夷,无药可救的时候,尤其是当他已经看不到自己有任何的未来的时候,选择“继续活下去”的确需要更大的勇气,而那些没有这份勇气的人便只能放弃自己。事实上,看见自己的破碎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他同时能看到上帝的怜悯及上帝在基督里为人所预备的荣耀救恩,便可以走出困境,迎向“新生”。

有人说当你发现你根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你自己。然而这句话未必正确,因为如果人能改变自己,何必还要接受基督呢?如果人真的能改变自己,鹿道森就不至于走上这条绝路了。人的自我中心使得他越是挣扎,有的时候便“越陷越深”。故此,人的拯救一定需要借助“外力”。对于基督徒来说,这种“外力”主要就是上帝与基督的力量,其次则是“爱的团契生活”所带给他们的力量。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