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悦读:斯塔克《基督教的兴起》(上)

爱心 气球
爱心 气球

这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罗德尼·斯塔克对于早期基督教历史的再思,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从信仰的角度来看,无疑,教会历史是圣灵事迹史;但《基督教的兴起》的作者则使用了当代的社会科学数据,来探究人们为什么会去参加耶稣带来的新宗教活动,人数如何发展,以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时期,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主导宗教。同时,他说:“我并没有将基督教的兴起简单地化约为纯粹 ‘物质’或社会的因素。信仰和教义仍然有着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事实上,正是信仰和教义才是这个宗教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提到早期教会历史,基督徒们都见证那是一个信仰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逼迫的时代,《基督教史》的作者冈萨雷斯在书中写道:“在遭受逼迫的年代,一些基督徒以血的代价为信仰作出了见证,另一些基督徒用自己的著作见证了信仰。”

一、早期教会的宗教背景和基督教的兴起

在耶稣和早期教会信徒所处的罗马帝国时期,君王统治残暴,但宗教市场相对自由,有犹太教、波斯祆教,还有希腊神庙和酒神信仰,以及罗马的皇帝崇拜。罗马统治者的主要要求是:你们的神我都尊重,你们都可以信,大家不要彼此争吵,而是要保持和平;第二点是你们要效忠罗马皇帝,这对于基督徒来说都是充满挑战的问题。

而在犹太群体中,又有法利赛派、艾赛尼派和撒都该派,法利赛派的信仰以会堂为中心,他们自认虔诚却被耶稣谴责“假冒伪善”;艾赛尼派强调苦行,拒斥婚姻、强调禁欲;撒都该派来源于世袭的祭司家族,他们否认灵魂永存和肉体复活。还有一群民族主义情绪浓烈的奋锐党人——比如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以及宗教狂热主义者——弥赛亚派,他们幻想着上帝会派遣一位弥赛亚来统治一个”完满幸福的时代”。

耶稣作为拿撒勒的木匠,其貌不扬,正如《以赛亚书》53章2节所写:“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他从30岁开始传道生涯,拣选门徒,跟社会底层的人在一起,行神迹、医治病人,曾用五饼二鱼喂饱了众人却拒绝被拥戴为王;他在会堂里教训人,却被犹太祭司们嫉妒和辱骂。直到最后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他也是孤独的,只有约翰和几个妇女陪伴着他,其他门徒因为惧怕而四散,他们为自己的夫子被杀而绝望痛苦,觉得一切都结束了,直到复活的耶稣亲自来到他们身边,这群软弱的门徒才重新回想耶稣的教导,并耐心等候圣灵的降临,得着能力后开始为主传福音、作见证。

在当时庞大的罗马帝国里,耶稣的事工显得微不足道,但却打开了一个新的生命的历史,它不仅从犹太教分离出来,还在当时充满逼迫的环境里彰显出了福音的大能,这是如何做到的呢?不少人都认为,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13年颁布的《米兰敕令》是促成基督教大增长的原因。但斯塔克认为,《米兰敕令》是对当时处境的一个敏感反应,因为基督教在经过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

斯塔克用数据来证明了这一发展过程。《使徒行传》1:14—15提到,耶稣被钉十字架几个月以后,当时一共才有120名基督徒。后来,《使徒行传》4:4说信徒人数已经达到5000。再往后,《使徒行传》21:20告诉我们道第一世纪60年代为止,在耶路撒冷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归信基督。但这并不是统计数据,只是修辞,在强调主耶稣亲自做工。

斯塔克认为,在公元40年的时候,基督徒的总人数为1000。晚至第三世纪中期,奥利金(Origen)在《驳塞尔修斯》里提出,“我们应该承认,早期的基督徒人数其实很少。”但仅仅60年以后,君士坦丁大帝就发现当时的基督徒数量相当庞大,以至于他认为接纳教会将有利于维护他的统治。如果那个时期罗马帝国的人口总数是6000万,而基督徒人数占十分之一,那么这就意味着公元4世纪初的基督徒人数可能高达600万。而且,在公元1世纪后半叶的罗马贵族之中,也有一些是基督徒,早期教会并不仅仅是无产阶级的,而且信徒的基础是建立在中产阶级和高等阶级之上的。

二、瘟疫中爱的见证

毋庸置疑,信徒的归信和教会的发展是上帝的工作,但从社会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首先,基督徒在瘟疫中带着爱心服务人群,这带来了归信。

公元165年,当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在位的时候,一场瘟疫横扫了整个罗马帝国。在那十五年当中,整个罗马帝国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非命,包括皇帝自己。公元251年又发生了一次瘟疫,其毁灭程度不亚于前一次,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地区都遭受了严重打击。有学者猜测,第一次可能是西方世界首次出现天花,第二次是麻疹,这两种疾病都能导致很高的死亡率。“当瘟疫降临的时候,它就像在暴风乱云之中裹挟而来一样,所有的事物都不得不给它让路。人们心怀恐惧,颤栗蜷缩,忘记了所有的争吵、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志向,直到这场暴风雨过去。”

通过早期基督教历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瘟疫对于基督教兴起的促进作用。迦太基的主教西普里安的著作中提到,当时,瘟疫使异教与希腊哲学拥有的解释事物和宽慰人心的能力统统宣告无效。而恰恰相反,基督教能够提供一个更合乎道理、使人信服的原因,来说明为何这些可怕的事情会降临在人们身上,而且还提供了一幅描述未来的画面,这给了人盼望,还令人充满热情。

亚历山大主教迪奥尼修斯在所信的信函中也提到相关故事。最初的时候,基督教里爱和良善的价值观就被移入社区服务和社会团结的规范之中。瘟疫之下,基督徒能够很好地面临和应对,这让他们能够活下来,这在其他人看来是“神迹”。而且,异教徒在失去亲人和朋友后,也会建立新的人际网络,有的开始和基督徒来往,这给他们的归信创造了条件。

两次瘟疫都带来了致命的残催,不仅仅是社会危机,也成为信仰危机。因为人们会问为何发生那些事,希望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宗教给出解释,一些人在无法得到答案的时候,就会转向其他信仰。在这种处境下,基督徒的信仰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即便面临死亡威胁,他们也相信离去的亲人是去了天国,他们在那里安居,没有悲伤、痛苦、疾病和灾难,这让人感到安慰。在动荡的时代里,因着信仰,他们满有主同在的平安和喜乐,这就是一种生命的见证。

西普里安曾写道:“尽管周围人们的死亡没有什么其他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基督徒和上帝的仆人来说,这是一个给我们的特别的成就:当我们学会不再惧怕死亡,就开始喜乐地寻求殉道。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都是磨练,而并非真正的死亡;它们使我们的思想坚韧,满有荣耀;通过对死亡的轻视,它们为我们预备了冠冕……我们那些蒙主恩召的弟兄已经离开世界,得了自由;我们不应为他们哀恸,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没有失掉,而是被召去;他们离开了我们,却在为我们领路;他们的旅途有终点,就像所有的远航者一样,所以我们应该盼望再一次见到他们而不是为他们悲哀……”当时的基督徒将瘟疫当作“教导和试炼”,这安慰了患难中的非信徒,因为他们听到了对于瘟疫的解释,得到了盼望。

迪奥尼修斯还描写了当地的基督徒是怎样不顾安危地照料别人,而就在看护病人的过程中,许多基督徒也染上了瘟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的基督徒弟兄之中,绝大多数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心和无比的忠诚,他们从来没有只为自己打算,而是时刻想着别人。他们毫不考虑危险,担当下了照顾病人的任务,尽力满足病人的一切需要,并且还未之宣讲基督的救恩。他们与他们所照顾的人一道,满怀平安与喜乐地告别了地上的生命,因为他们从别人那里染上了瘟疫。他们担当了他们邻居的疾病,快乐地接受了邻居的苦痛。很多弟兄在照顾、医治病人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人的康复。我们最好的几位弟兄就是这样离开了我们。他们中间有长老,有执事,还有广受赞誉的平信徒。所以,这种形式的死亡,是出于极大的敬虔和极大的信心,从任何方面看都与殉教相当。”

这位主教目睹了基督徒如何照顾病患和垂死的人,也看到异教徒的世界是如何彼此对待的。瘟疫刚一传开,他们就把被传染的人赶出家门,哪怕是至亲的家人,他们也是弃之不顾。他们想的都是如何保全自己不被传染。异教的神庙里也堆满死尸,尽管人们不住地祈祷、求神谕和进行祭祀活动,但都不起作用。渐渐地,人们变得绝望和无所谓,也不在意自己所崇拜的了,因为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在感染瘟疫后都死了。

而基督徒们所领受的教导是:“我是我兄弟的看守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施比受更为有福”,基督徒们不仅仅是这么说的,在现实的生活中也是这么行的,他们对待陌生人也充满仁爱之心,照顾无依无靠的人,甚至逝者的坟墓也帮助看管。基督徒不仅彼此相爱,而且善待教外的人。正如马太福音25章35-40节所写的: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做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最小的一个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当时,社会的服务项目瘫痪了,瘟疫之下,众人都忙着逃命和保护自己。基督徒却出来照顾病人,哪怕是简简单单地提供一些水和食物,也让那些虚弱的人有了力量,能慢慢恢复健康,而不至于悲惨地死去。就这样,基督徒对病人的看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这让我想到,疫情之下,为进一步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督教两会,各地教会,基督徒,踊跃向防疫一线捐资捐物,用实际行动见证爱人如己的信仰。

新冠疫情爆发后,美国加州马鞍峰教会不只是忙于礼拜,还积极开展各项事工,比如社会服务,关怀邻舍。华理克牧师分享,当大流行首次来袭时,马鞍峰教会与橘县的每个学区合作开发了“公益食品仓库弹出视窗”。现在,教会成了南加州最大的食品分发者,已经为超过30万个家庭提供了350万磅的食品。

华理克说:“我们教导自己团队成员:教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牧师,同时每个人也都是传教士。你们是见证人。他们早已学会如何分享自己的信仰。当人们在得空时,他们就会主动和对方谈论主。”“在委身基督的16000人当中,超过12000人是通过我的成员通过亲身一对一见证而得来的。而不是靠我传道得来,全是靠一对一传福音而得到的。”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