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爱你的邻舍——教会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悦读(三):社区与信仰

拥抱他们
拥抱他们

在第一章《社区与信仰》当中,作者首先讲了“社区”(小区)这个概念,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单位,是因为农业社会的逐渐解体,家族关系的重要性逐渐淡化,其它关系的重要性此消彼长的结果。那它与我们的信仰有什么关系呢?

宗教团体也是现代社会组成的一个重要单位,华人的传统家族和乡村,与宗教往往难以分离,甚至藉着宗教作为维系其内部关系的重要因素,祠堂与庙宇往往是群体活动的中心。在犹太人中,会堂更是教育、社交、文化和宗教的生活中心。地方教会在以往的西方社会中,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确实,西方的教会在社区中就像一个活跃的细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加州的马鞍峰教会不只是忙于礼拜,还积极开展各项事工,比如社会服务,关怀邻舍。当时,马鞍峰教会与橙县的每个学区合作开发了“公益食品仓库弹出视窗”。现在,教会成了南加州最大的食品分发者,现已经为超过30万个家庭提供了350万磅的食品。他见证说:“在委身基督的16000人当中,超过12000人是通过我的成员通过亲身一对一见证而得来的。而不是靠我传道得来,全是靠一对一传福音而得到的。”

卢牧师在书中说:“若是我们同意基督徒的使命是以话语和行动去传扬福音,见证上帝国的临在,呼召众人来跟从基督,建立彼此相爱、一同学习,并愿意继续被差遣去实践使命的教会;那么建立教会就是建立基督徒的群体,是基督徒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必须在人群中因实践基督徒的使命而建立,而这个人群可以广阔至整个世界,也可以是一个地方的小区;而一个地方教会,必然建立在一个地方的小区之中,这个小区可以是乡村、城市、商业区、住宅区、工厂区、校区、营区等,无论是什么样的小区里,当地方教会落在这个小区,就代表着基督的身体在这个小区当中。”

我们固然可以胸怀世界,要将福音传到地极,但人的有限不可能遍及各处,与其遥望远方,不如从身边开始建立教会。更何况,传福音需要考虑处境化的问题。以前传教士进行跨地区传福音,都需要准备很久,比如语言的学习,文化的了解,思考事工的方式,否则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将寸步难行,连正常的沟通交流都无法进行,又如何能传福音呢?而且,有的地方可以自由传教,有的地方限制颇多,若不事先了解,不但开展不了福音工作,还可能因一些冒失的行为让传福音之路被中断,给教会带来不好的见证,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灵活的传福音方式,比如这几年非常流行的营商宣教事工,就是考虑到一些国家对于福音的限制而采取的灵活方式。这些是对有志于做跨文化宣教的传教士而言的。

对于中国的基督徒,本身我们在国内就有先天的语言和文化优势,中国的非信徒又是多数,又何必舍近求远呢?所以可以从身边做起,将福音先带给自己的邻舍。而中国那么大,有那么多地方,又需要进行选择。这样目标会一点点明确起来,了解我们所要传道的目标群体,之后去分析他们的环境、人群特点,再选择灵活的传教方式,这些都是需要规划和考虑的。需要属灵的支持,也需要硬件上比如经济需求,对于人的造就比如神学装备等。

而且,作者指出,教会不是指着一栋建筑物说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信仰群体,里面的人愿意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并立志为了福音而活。上帝创造的目的不是一个一个的个人独立地生活,乃是一个彼此相关联的群体。个人主义所注重的是人的独立性,这本身是对的,但强调独立性以至于脱离群体,个人与个人疏离互不相关,这是罪恶权势所造成的结果。罪使人与上帝分离,也使人与人之间疏离,而信仰必须强调抗衡分裂的权势,鼓励“彼此看守”、“守望相助”的关系。正如保罗所说:“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耶稣基督的救恩打破了神与人之间的隔绝,让我们能够回到神的怀抱之中。福音也打破了耶稣所处的希腊罗马世界的阶层、性别、种族分离,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在基督里同归为一,互为肢体。

作为基督徒,我们需要将这样和好的精神带到充满矛盾与分裂的社会当中,使不同的人能够因认识上帝而彼此和睦,互相尊重,这样社会会安定很多,也会少很多悲剧。耶稣基督的救恩首先是让个人从罪恶中脱离出来,成为新造的人;其次这群人因聚集而成为教会,他们在社区中活出基督,给人带去盼望和安慰。我们爱神是容易的,而要爱具体的、不可爱的人是艰难的,可是正如约翰所说,如果不爱看得见的弟兄,又如何能说我们爱那看不见的神呢呢?正是因为艰难,我们更要操练自己,更深明白耶稣基督的爱,扩大自己的爱心和信心。而爱心并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行为,正如福音书所讲的,就是渴了的时候给他们一杯水喝,冷的时候给他们一件衣服穿,有需要的时候安抚和帮助一把。神不会让我们去做力所不能及之事,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有心,都可以去爱身边的人。哪怕是一个善意,人的心都是可以感受到的。

我们接受救恩,成为基督徒之后,还要效法三位一体的上帝,建立一种彼此相爱的团契关系,让对方得益处,这不仅仅是心灵和精神上的分享关系,还是物质上的分享。正如使徒行传谈到初期教会的样式,信徒们凡物功用,卖了田产和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这种团契生活也吸引了非信徒的加入。

现在的教会不乏各样的团契,但很多时候形式大于内容,虽然也做的不错,但在关系上还需要进深,大家不只是在一起查经和活动而已,更是建立一种彼此关怀、互相帮补的关系。这些团契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恩典,更重要的是成为耶稣基督的见证,吸引更多人愿意去了解福音。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