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谈谈“精日”问题

这几天,关于南京玄奘寺供奉南京大屠杀刽子手的新闻引起了全国网友的关注与愤慨。而经过调查,是一位叫吴啊萍的居士,出于信仰上的偏差与无知,才供奉了这些罪大恶极的战犯。

不过消息一出,不少网友感到难以理解,认为这个理由太过牵强了,其动机过于匪夷所思。但有一些根据吴啊萍的籍贯,认为其信仰心理十分符合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特点,从而认定此事是真实的。

笔者作为闽南人,对于民间信仰有一定了解,我认同这些网友的观点。在闽南民间信仰中,很强调梦境,认为做梦都有存在某些预兆。尤其是做噩梦的时候,往往都会寻求一些迷信或宗教的方式去解决。

而吴啊萍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当她在梦中被日本战犯搅得心神不宁时,自然会采用这种方式去寻求解脱。只是她不知道的是,自认为消灾的方法,却引起了全国的公愤,自己也付出了法律与名誉的惨重代价。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吴啊萍只是出于宗教与文化底色的原因,并非很多网友所说的精日。但这也反映了当前中国网友对于精日分子的零容忍,那么作为遭受到日本侵略的中国,为何会产生精日分子呢?

首先从近代日本发展看,他们在美国的“黑船来航”后,他们与中国一样,陷入了沉重的民族危机。可是日本人通过明治维新,奋发图强,实现了国家的崛起(当然这中间少不了中国人的血泪),成为了列强的一员。而在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中实现了经济奇迹,成为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这样的励志故事,确实令人敬佩。有些人看到日本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产生敬仰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日本娱乐文化进入中国,成为不少80、90后成长的美好记忆。很多人在接触了日本动漫、音乐、影视、游戏等等后,自然会对这个国家产生好感。其实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对此也不讳言,他曾大力鼓吹“动漫外交”,声称要通过推介包括动画片和漫画书在内的通俗文化,来赢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民众对日本的了解,加深各国对日本的认同。而当代不少喜欢日本的国人,确实是从娱乐文化入手的。

作为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之一,日本文化(学术与世俗都不错)又具有强势的冲击力,因此在中国产生影响不足为奇。只是需要指出的是,国人喜欢日本娱乐文化,使用日本制造品牌,感受日式生活方式,认同其某些精华理念本来无口厚非,作为开放、包容、多元的中国,大量吸纳外来文化,丰富文化建设,也有着积极作用。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把普通的日本文化与军国主义分开对待,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仅仅出于对日本某些方面的认同,就对其历史上的罪恶视而不见。不可否认在当前中国的精日群体中,除了部分属于境外势力渗透外,很多只是出于对日本文化的喜欢与认同就“爱屋及乌”,不分青红皂白地认可这个国家的一切,从而做出了伤害民族感情的事。

我们要明白,日本军国主义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恶,仅仅南京一地,就有30万同胞死于日寇的屠刀下。而在华北地区的“三光政策”,不知道造成了多少国人丧命以及财产损失。

除了在中国,日本军国主义每到一地都是杀人如麻,比如在东南亚就有新加坡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马尼拉大屠杀等等惨案发生。此外,还有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不少妇女沦为日寇的慰安妇,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可见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屠杀给中国以及亚太各国人民造成了抹不去的苦难与伤害。

而在战后,日本军国主义者遭到了正义的审判,像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松井石根、百人斩的刽子手向井敏明、野田毅都被送上了审判席,被处于死刑,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因此国内某些精日分子不只是历史虚无主义、伤害民族感情那么简单,而是严重的反人类行为,否定、洗白这些刽子手的罪恶,这是对人类道德、良知的公然挑衅。而且我们可以设想,当精日分子否定军国主义罪恶时,这让那些受害者及其亲属情何以堪?难道不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吗?这是非常不人道的做法。

但凡有良知的人,看到无数的同胞遭到屠杀,都会产生应有的怜悯,恨恶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而不会去否定、洗白这些恶行。因此希望这些精日分子能够幡然醒悟,不要再陷入罪中无法自拔,去做那些伤害民族感情,违背人类公义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不少国人由于种种原因并不喜欢韩国人或犹太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是爱憎分明的,凡做出美化、否定、洗白日本军国主义、德国法西斯的言行,在他们社会中基本做到了零容忍,比如韩国艺人李成延,就因为拍摄慰安妇主题的写真,就被迫向受害者下跪,演艺生涯就此结束。而在以色列,假如谁敢公开洗白希特勒,那基本别想在这个国家生活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批判日本军国主义是正义的,合理的,这不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而是对公义的追求,对罪恶的恨恶,是一件值得称道的美事,也能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骨气。只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日本一般文化和军国主义区分看待,只要是好的日本文化,甚至批判军国主义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