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目前世界上还有古埃及人吗?

古埃及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辉煌的文明最终走向了衰弱与灭亡。因此有人就好奇,古埃及人最后都去了哪,目前还有他们的后裔吗?

古埃及文明虽然消失了,可他们的后裔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就是科普特人。“科普特”(Copt)一词源于希腊语“Aiguptos”,意为“埃及的居民”。他们在血缘、文化上是古埃及人的直属后裔,可却信奉基督信仰,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基督徒群体。

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灭亡,作为古埃及有形的国家就此消失,也宣告了这个文明走到了尽头。而在公元50年左右,使徒马可来到埃及宣教,基督信仰抚慰了古埃及人亡国的痛苦心灵,同时也为他们反对罗马意识形态找到了寄托。因此归信者日益增多,埃及成了初代教会的重镇,而科普特群体就此诞生。

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前,埃及教会(尤其是亚历山大)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神学家,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奥利金等。隐修制度也是埃及教会的传统,第一个修道者安东尼和修道院就诞生于此。此外,他们重视对《圣经》的抄写,从而使不少古代抄本得以保存至今。

公元639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其宗教亦开始在埃及传播。穆斯林称埃及人为科普特人(Copts;意即是埃及人),埃及教会也从此被称作科普特教会。穆斯林政府尽管容许“有经人”(指认信讨拉特(摩西五经)、引支勒(福音书)的犹太人与基督徒)存在,但对他们收取赋税。有些不想交税的“有经人”因此成为成为穆斯林。

而广大科普特人坚守信仰,维持其传统文化,拒绝了改变信仰所能带来的好处。而科普特语(古埃及语与希腊文的融合)成为维系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尽管处于从属位置,但在很长时间里,科普特人享受了一定的信仰、活动自由,并未受到某教的太多干扰。

19世纪初,法鲁克王朝的穆罕默德·阿里将法国侵略者赶出埃及,为了在列强环伺中需求民族独立。采取了开明的世俗化政策,打破了宗教藩篱。科普特人因其较高的文化素质,其在埃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而在英国殖民期间,科普特人与埃及的穆斯林一起,参与到轰轰烈烈的华夫脱运动,为国家的独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正是通过这场运动,让科普特人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声望,一些人逐步走向了政治中心。这就引起了极端宗教主义者穆兄会的不满。而这也为日后的矛盾、悲剧埋下了伏笔。

纳赛尔七月革命后,对科普特人相对友善的法鲁克王朝灭亡,加上纳赛尔背后有着穆兄会的支持,科普特人在埃及的政治地位滑向了边缘。不过纳赛尔作为世俗的领导人,也没有极力压制科普特人的生存空间,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科普特人在议会中有了形式上的席位,而且每届政府都有一名科普特部长。不过科普特人的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其他埃及人,这样的安排显然对于国家发展不利,也是对科普特人的不公平。

因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科普特人中的精英与中产阶级,开始纷纷向西方国家移民,到1977年,在美国与加拿大的科普特人就达到了8.5万。这些精英的流失,一方面让埃及丧失了很多宝贵人才,同时也使留在埃及的科普特人处于更为边缘的地位。不过总体看,纳赛尔时期埃及的宗教冲突非常平和,科普特人极少遭到极端分子干扰。

到了萨达特时期,他大力扶持穆兄会,科普特人的处境开始艰难,1981年6月,埃及就发生了最为严重的宗教冲突事件,造成至少18名科普特人死亡,112人受伤。还好这种情况在穆巴拉克时期有所缓解。可所谓“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穆兄会获得了国家权力,埃及宗教冲突愈演愈烈,科普特人的生存日益危险,经常都能看到他们遭到迫害、屠杀的新闻。

科普特人总数接近埃及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在生活上保留了不少古埃及的习俗,同时科普特教会也是普世基督宗教的重要一样。而在当代,科普特最为知名的人物,当属前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