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英国浸礼会在西安的两座中西合璧教堂

基督教中国化是当前中国教会的热点之一,而中式教堂建筑就是中国化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早在近代时期,一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传教士,就重视中式教堂的建设,以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而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来自英国的浸礼会就建造了两座中式教堂。

浸礼宗是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宗派,属于清教徒运动的组织,他们强调浸礼的重要性以及持守加尔文主义。历史上著名的《天路历程》作者约翰·班扬就出自浸礼会。1792年浸礼会成立传教会,并于近代来到中国。

清末西北回乱让渭北平原的人口锐减,于是清政府就从山东青州移民,以恢复当地的生机。于是不少青州人就来到陕西定居,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基督徒,三原地区因此出现了福音村。可这些信徒缺乏牧养,于是就致信青州的浸礼会,希望能派牧者来陕西。

这个倡议得到了在山西的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大力支持,于是派邵涤源(A. G. Shorrock)、敦崇礼(Moir Duncan)、莫安仁(Evan Morgan)等传教士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分别来到了关中大地。

三位传教士现在三原福音村建立教堂,接着把教务拓展到了西安。二十世纪初,敦崇礼、莫安仁等传教士在今天的东关东新巷建立教堂,当时只有九间平房。到了1909年随着信徒的增加,遂建立了一座正式教堂。

李提摩太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坚定推动者,十分认可中式教堂的建设。而在西安的浸礼会传教士认可他的模式,于是新建的教堂也是中西合璧风格。东关东新巷教堂呈拉丁十字式平面,西端为圣坛,东端入口设侧入门斗,屋顶结构为横跨礼拜堂的半圆弧形木屋架,堂内无明柱,全部房架支撑在边墙的石柱之上,格外宽敞明亮。目前这座教堂是西安市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

1914年,中国牧师张子宜及西安基督教商界知名人士岳文卿等人在今天的南新街筹建教堂。他们在英浸礼会牧师邵伯清等人的协助下,最初建造的礼拜堂及其附属房屋有20多间,占地10余亩。教堂于1919年落成,其风格同样是中西合璧。

南新街教堂的建筑不算宏伟却是精雕细琢,礼拜堂上的砖瓦都细致地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礼拜堂内部是整齐排列的四列棕色长木椅,正中的墙上写着金色的“以马内利”四个大字,意为“上帝与你同在”。

1933年,南新街教堂成为中华基督教会陕西大会西安堂会所在地。目前为陕西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与西安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办公驻地。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南新街教堂是西安主要迎接外宾的教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从1983年至今,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挪威前首相谢尔马格纳·邦德维克、美国前商务部长唐纳德·路易斯·埃文斯、美国国会议员主要助手代表团等西方人士都曾访问过这里,从而让南新街教堂在中外活动中发挥独特作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