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西安的通远镇为何曾被誉为“东方小罗马”

位于西安市高陵区的通远镇,在民国时期曾被誉为“东方小罗马”,而且在当时只要标注“中国通远坊”,世界各地的信件都能送达。那么这个并不起眼的小地方,为何能有这样的神奇呢?

高陵地区早在元代就有西方传教士活动的轨迹。明末时传教士方德望再度踏上这块土地。康熙年间,有不少天主教徒迁徙到此定居,并于1711年建立了教堂。不过由于百年禁教,教堂被迫关闭。

1844年,陕西教区成为代牧区,传教士再次进入高陵,并将刘家堡改为通远坊。1850年意大利人高一志来到通远,拉开了其近代传奇的序幕。1857年,高一志主教重修通远坊大教堂。建筑面积约1166平方米,宽14米,长约46米。这座教堂是陕西地区最大的,也是教区主教座堂所在地。

在陕甘回乱期间,高陵地区遭到叛军的洗劫,无数民众因此丧生。此时高一志挺身而出,与叛乱者进行交涉,从而保障了通远坊的安全。而由于高一志的善举,让周边百姓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于是纷纷来到通远坊避难,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成了教友。

当时西北地区天花等瘟疫频发。高一志与教友们全力投入到救助病患的运动中。他们推广种痘技术,救治了不少病人。通远坊设立的医院是当时该地区最好的,求医者络绎不绝。正是高一志与同工的善举,帮助了不少当地人,从而让他们接受了福音,通远坊因而成为天主教重镇。

随着信徒的增多,通远坊在高一志主持下不断得到建设与发展,分别建立起张白村天主教堂、郭路村天主教堂、北仁村天主教堂、蜜蜂王村天主教堂、岳华村天主教堂等等教堂以及学校、医院等等设施,成了西北天主教的中心。

到了民国初年,另一位意大利人戴夏德成为通远坊的神父,并于1928年担任主教。他精通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学上造诣颇高。他来到通远后,将数理化、工程机械等作为教授学生的重要科目,并在修院内设立了实验室以及建立了天文台。

戴夏德给通远镇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相对偏远的地区,跟当时中国沿海城市一样,都用上了电灯,整个小镇成为灯火通明的地方。因此通远坊被称为“东方小罗马”,既有其天主教昌盛的人文环境,又有其沐浴了现代文明之光的因素。

二十年代中后期,关中大地并不太平,直系军阀刘镇华入侵陕西,出现了“二虎守长安”的悲壮历史。而且饥荒等自然灾害频发。在兵荒马乱以及哀鸿遍地的环境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在死亡线上挣扎。在戴夏德主教的主持下,通远坊成为灾民的避难所,他还设立粥厂,以救济灾民,来此寻求帮助的百姓日益增多,更提高了通远坊在关中地区的威望。

目前通远坊天主教堂保存完好,是一种中西合璧风格的教堂,并于2008年成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