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古镇老教会 蒙神赐恩惠——拜访辽宁孤山镇教会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孤山镇,是名副其实的古镇。早在6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唐宋时期是一片兴盛景象。这里是上帝悦纳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福地。岁月更迭,沧海桑田,如今这里已变成富庶文明的北国江南。在孤山镇的历史进程中,离不开上帝的恩惠,这里有一所上帝悦纳的圣教会:孤山镇基督教活动点。之所以提到这个教会,是因为与一位早在126年前在此传道的、辽宁知名的传教士聂乐信教士有关。时至今日,不仅在主内,即使在孤山镇她也是有口皆碑,甚至是这里的发展也绕不开聂乐信教士。这位把一生献给福音、献给中国这块土地并做出杰出贡献的、上帝忠实的仆人。

“感谢主!没有聂乐信教士加入中国国籍,教会的这些财产就会不保,今天教会能有这块土地,是上帝保守,也是她的牺牲付出的结果。”这是孤山镇基督教活动点负责人孙雪惠姊妹发自内心的感恩和肺腑之言。

有的读者可能第一次听说聂乐信教士,那么,我们就再一次回顾一下这位属灵前辈的事迹。

丹麦信义会(Danish Faith Church)又称为丹麦福音路德教会,为丹麦的国教和丹麦与格陵兰的主要宗教。信义会是尊奉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教义的基督教新教教会。属于路德宗(即信义宗)。1895年,由丹麦传教士传入辽宁,为避免传教的冲突,信义会与长老会划分了传教区域,主要分布在现在的辽宁省的丹东市、大连市、本溪市等地。当时的安东即现在的丹东是信义会活动中心,也是中华基督教东北新议会所在地。其传教的区域涉及东北,包括辽宁的丹东、大连,黑龙江的哈尔滨、绥化、吉林的长春、扶余等地。

丹麦基督教路德会差宣教士柏卫到达孤山镇以医传教,1898年5月,该会派聂乐信乘船抵达大连的旅顺,然后乘马车到辽宁丹东大孤山,协助先期到达这里的柏卫牧师夫妇施医传教。

聂乐信(Nielsen Ellen,1871-1960)又名聂玉铭,译名艾伦·聂乐希思。在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辽宁省志·宗教志》上,告诉我们她“是西班牙裔中国人。”(见辽宁省志·宗教志第183页)聂乐信生于西班牙巴依尼卡,后全家又迁回丹麦。她毕业于丹麦护士专科学校,1897年,28岁的聂乐信被丹麦信义会作为第一批女传道士派往中国,并从此在丹东孤山镇扎根,做了大量的传教和公益慈善事业,所以官方的《辽宁省志·宗教志》介绍她“在西班牙曾经受过护士学校教育,并从事过护士工作。”

1929年,聂乐信决定放弃丹麦国籍,1931年正式拿到中国公民身份,户籍登记名字“聂乐信”。

聂乐信出身贫困,对穷苦人寄予了较为深厚的同情。在孤山镇做了大量的福传、宣教、慈善事工。比如,她从丹麦募集资金购买土地,将她创建的几所机构合并扩建为“崇正女校”,海外推广名称“聂乐信家庭村”(Nielsen's Family Village),安置来自中国东北和朝鲜各地几百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些学校后来虽然没有了,但是学校的建筑还在,在那里无声的证实上帝的恩宠。民国元年(1921年)她创立崇正贫民救济所,组织男子从事耕种、木匠、瓦匠、养猪、养牛、打鱼等劳作;设立丝织部、女子公益部,传授手工刺绣、制作花边、门帘、台布等生活用品,成立家务组,从事缝纫、洗衣、做饭、养蚕、推磨、看护小孩等工作,她按工付酬,并对一些残疾人给予供养,促进了当时当地的许多人就业,并且接受基督教信仰。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救济所以拥有耕地5,860公顷,收养了370人。她没有亲生的儿女,但是她的“儿女”却有许多、许多。所以现在孤山教会的负责人孙雪慧姊妹才说了开头的那些感恩的话。

民国十八年(1929年)聂乐信加入中国国籍,丹东孤山绅士曾赠送聂乐信一块金字横匾,上书:“名扬中外”,祝贺她成为中国人。

 “二战”结束后丹麦信义会遣华传道士大多相约回国。“认死理”的聂乐信就是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不离中国”。1960年2月,年事已高的她走路失足(我来到这里深感这里的路有的地段由于是山路或石头铺的,真的不太好走)跌伤臂骨,加之年迈体衰,从此卧床不起,同年7月荣归主怀,享年89岁。聂乐信教士逝世后被安葬于风景秀丽的大孤山下。动乱时期,她的坟墓被毁,荡然无存,最近才重新修复(见福音时报相关报道)。信徒们感其功德显著,作歌缅怀:“其功与山岳并存兮,其质与金银同贵;千秋万代留芳名兮,虽死犹生。”至今,在孤山镇的民众中,有许多不管信主和不信主的、老年人或青年人都念念不忘的称赞聂乐信教士为孤山镇留下的杏梅、学校等宝贵遗产,还是继续尊称她为聂乐信教士,而不是直呼其名。

我早已慕名聂乐信前辈,也一直想来参观她亲自筹建和创立的孤山镇基督教会、学校等,但是由于疫情等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感谢上帝的安排!2023年3月13日,在辽宁省丹东市基督教协会会长、桃源山基督教会负责人张春宇牧师的安排下,由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元宝山基督教堂负责人张丽明牧师陪同,原丹东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为主事奉四十年的老传道人张兴牧师、师母和郝爽弟兄等,我们一行几人驱车近70公里,来到了这里。

当我们导航来到孤山镇的时候,看不到十字架的建筑,感到有些迷茫:教会在哪里呢?但是停下车来之后,由于我近一年多来接触丹东丹麦基督教的建筑,比如医院、教堂、孤儿院较多,所以我一眼就看到了那具有丹麦特色的一座座与众不同的老式房屋,我很兴奋,告诉张兴牧师:这就是啦,一看这风格就是教堂!

是的,这里一幢幢的建筑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教产,不是教堂,所以没有十字架,而教堂则是在这建筑下边的一片果园里。这是因为1947年丹东实行土地改革,聂乐信的成分被划为“地主”,因为她在孤山镇的土地比较多,仅耕地就有5,860公顷,包括学校、教堂等房地产也不少,至今还在,所以她被“打土豪、分田地”,财产被分。这些都是老人家多年回国募集的款项和自己的工资奉献出来的血汗钱购买的,也不是什么巧取豪夺、“剥削”的。聂乐信教士孑然一身、安贫乐道。1949年新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归还聂乐信教士仅仅是一座教堂、一个果园、现在属于丹东市孤山镇基督教活动点,即孤山镇教会),一个池塘和四头奶牛。“她热爱中国之心不改,人民政府安排了她晚年的生活。”(详见《辽宁省志·宗教志》第184页。)但是聂乐信教士的资产,也就是说孤山镇教会的教产,大部分都被占用至今未有完全归还。有的被居民占用、有的被机关占用、有的已经出租了,这显失公平,也是没能完完全全的落实宗教政策,归还教产。(教堂教产建筑详见照片)求上帝帮助吧!

而特别有意思的是政府在这些被占用的建筑前,还立了一个保护的石碑,碑文上明确的镌刻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基督教堂旧址”,落款是“东沟县人民政府公布”,时间是1988年7月。东沟县就是现在的东港市前身(县级市),详见照片。既然承认这里的建筑物是基督教堂的教产,为何不归还呢?

在被占用的教堂教产正门前,有一株大树,据孙雪惠姊妹介绍:这是当年聂乐信教士亲手所栽植的。我抚摸着高大的树,抬头仰望,心中不禁感慨:“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岁月如梭,前辈们已经归天家了,时间过了百余年,但是这株当年的小树已成大树,在无声的宣示和见证当年那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教士的功绩,这更是上帝的恩赐,也是丹麦基督教协会差传蒙神记念的事工。

我们沿着小路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讲堂胡同120号,的“孤山镇讲堂”,即基督教堂。孙雪惠姊妹说:之所以把教堂叫做“讲堂”,是因为聂乐信教士初到这里的时候,老百姓不知道教会是怎么回事,根据聂乐信教士礼拜天讲道的情况,所以叫讲堂,这就被当地人所接受。100多年以来一直这么延续下去,外界人士就叫讲堂,在我们主内当然是教堂了,这应该也是基督教中国化早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来到教堂所在地,我立马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现在的教堂矗立在果树环抱当中,远处是巍峨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孤山,蓝蓝的天空、初春清新的空气、红瓦淡黄色、青色墙体的房屋,我不禁端起相机按下快门……

蒙神的恩赐、洪恩,目前教堂占地面积为3624.0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211.5平方米,主堂面积为157平方米,信徒有150多人。弟兄姊妹主日在这里聚会,聚会点在这里办公。

我看到院内的果树,兴奋的问孙雪惠姊妹:这些果树是不是杏梅啊?她告诉我:是啊,这些都是当年聂乐信教士种植杏梅的后代。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美景:“杏白春衫杨柳鞭,碧蹄骄马杏花鞯”。如果在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满园的杏花开放中,有一幢异国建筑特色的教堂,金色的十字架高耸,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该是多么美丽的一派上帝创造的景色!

这里,我们要说说孤山镇的杏梅。

孤山镇有一种被誉为“辽宁名果”的地理标志水果:杏梅。说起来这也和聂乐信教士有关。

聂乐信教士来到这里传教、做事工后,也接触到了孤山的黄杏,但是她得这种黄杏酸味太重,甜气不足,且果实也小,与丹麦的黄杏差距很大。于是,她受到圣灵感动,想到,如果引进丹麦的黄杏,与孤山的黄杏进行嫁接杂交会不会改进、提高丹东黄杏的品质?于是在1917年,聂乐信教士将丹麦的黄杏种子带到孤山进行种植。四年后,幼树长成大杏树,聂乐信利用丹麦的先进农业技术与当地的黄杏相互嫁接。就是把丹麦的黄杏枝条接到孤山的黄杏枝条上,又把孤山的黄杏枝条嫁接到丹麦的黄杏枝条上。开花后,又将两株相互嫁接的杏花相互杂交授粉。结果后又精挑细选,从中选出最优良的果实再种植。经过几年的复杂培育过程,1926年,终于培育出既优于孤山黄杏又优于丹麦黄杏的新的品种。

鉴于新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叶子的形状介于黄杏与青梅之间。聂乐信就给这个新品种命名为——杏梅。

据张春宇牧师介绍:孤山的杏梅比较特殊,采摘之后应该尽快食用或采取恒温保存,其上市销售期比其它果品的销售期短,大约20天左右,如果贮藏不当则会很快烂掉。这种杏梅如果离开孤山,到外地栽培,结出的果实的口感、风味、果形都与孤山杏梅不一样。孤山的杏梅特点是:果大味美,肉厚离核,酸甜可口,味道清香,品质甚佳,是水果类中上等佳品。这样的美味佳果价格不菲:其价格一斤在20元到50元左右。

鉴于此,上个世纪60年代,经辽宁省专家论证正式命名为“孤山杏梅”。1981年,《人民日报》发文对孤山杏梅做了介绍。同年,孤山杏梅被收入“中国土特产大全”,在辽宁省果品鉴定评比会上,连续两次获得“杏品种之冠”的称号;中西合璧加上孤山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孤山杏梅独特的风味,曾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铜质奖,往往是在杏梅开花的时候就被预定。这些都与聂乐信教士当年对于杏梅品种的改良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她的辛苦劳作和精心培植,孤山杏梅也不会有今天的美誉。这在《东沟县志》也有记载。

这也是神赐的恩惠。百年来,至今在孤山镇的山坡、平地,甚至百姓自己家的房前屋后都可以看到聂教士所留下的杏梅的后代,几乎家家都有杏梅,这也成为这里收入颇丰的一项特色产业。

这种神的恩赐,教会也在享用,也给教会带来收入。

聂乐信教士留给教会的教产是教堂院内的两栋楼房和几栋平房。其建筑风格是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大屋顶、红色的瓦、青砖、拱形的门窗、室内的实木房梁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已经被钢结构所代替、门窗也是更换了现代塑钢的了。但是总体来看,基本保留了当年聂乐信教士所设计的线条明快、简洁但又不失欧式的厚重和文化气息的框架。

人们现在看到的这里实际不是当年的教堂,而是学校的旧址,归还给孤山镇基督教活动点后作为教堂,现在是信徒们聚会、崇拜、赞美上帝的活动场所。我们在教堂主堂看到这里圣台上拱形装饰下是金色的十字架,堂内整齐的摆放着座椅,有的姊妹正在进行迎接复活节活动的文艺节目的彩排,一派充满上帝恩惠的祥和氛围。

为了寻访、瞻仰当年聂乐信教士所建的基督教堂,我们在孙雪惠姊妹、李弟兄的引领下来到孤山镇街里,景山街58号一带去一睹风采。远远的,我们就望见了那具有教堂和丹麦风格的建筑矗立在高处。这里现在住着八户居民,建筑外面依稀可见当年教堂的钟楼所在的痕迹,后被拆毁不见。这里的建筑框架基本保存原貌,但是肉眼可以看到有的外墙已经破损,当年的那些砖也有些风化了。我们围绕着当年的教堂前后观看,边看边听孙雪惠姊妹和李弟兄介绍这所教堂百余年来的风雨历程和遭遇,大家不禁为当年聂乐信教士在这里的艰辛付出所感慨和感动。同时真的为这所教堂虽然还在,但是没有被神所继续使用、不再是圣殿而感到惋惜,求神怜悯吧!我们在老教堂合影留念,惜别。

“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行各样的善事。”阿们!这是千真万确的。神赐给孤山镇文明、富庶的恩惠、赐给罪得赦免的福音恩惠、赐给圣教会的百余年一直的兴盛、赐给众信徒在基督里的恩宠、赐下柏卫牧师、聂乐信教士等传道人来这里传福音、帮助民众、赐下这风景秀丽的北国江南。“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古镇、这百余年的教会、这地,蒙神佑、蒙神的一切恩惠,我们今日在这里仰望恩主、追忆柏卫牧师、聂乐信教士等传教前辈,尊崇神、赞美神,“感谢神,因他有说不尽的恩赐。”愿神佑中华,愿祖国繁荣昌盛,愿神的圣教会和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这是万军之神说的;愿神的恩泽存留千秋万代、直到永远永远!

(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于辽宁报道。)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