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新书速递:《中国基督宗教史(635-1949):一种跨文化视野》

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是这几年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而基督宗教入华,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篇章。

根据史学家陈垣的划分,基督宗教共有四次入华经历,分别是唐代的景教、元代的也里可温、明末的天主教以及近代的新教。这不仅让福音得以在华传播,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

一般认为,公元635年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是基督宗教入华的开始。景教来到中国后,就在大唐各地传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信徒群体。而景教僧不少掌握医学、天文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西征后,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并让一带一路畅通无阻,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来自西方的马可波罗以及方济各会士孟高维诺、佩鲁贾安德烈等等来到中国,他们所传的天主教以及蒙古贵族中流传的景教,成为当时的也里可温群体(有福人)。而国人拉班扫马更是前往西方传教,成为有史可考最早到达西方的中国人。

大航海时代后,西欧人走向全球。而中国也隆庆开关后,也融入到世界体系当中。此时以利玛窦、汤若望、卫匡国、南怀仁、戴进贤等等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采取了基督信仰融合中华文化的方式,得到了中国文人乃至帝王的认同,让天主教得以在华扎根。

耶稣会士更是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把天文、地理、数学、农业、音乐、绘画等等知识传入中国,促进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同时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中医、戏剧等国粹也随之传播到了西方,直接导致了欧洲中国热的出现。这是中西文化历史一段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历史。

近代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爆发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基督新教正式进入了中国。虽然这被不少学者以及教会人士视为中国教会的“原罪”。但除了少部分传教士之外,参与了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签订外,多数传教士都是带着爱来到中国的,他们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教文卫的发展(麦都思、傅兰雅、嘉约翰、李提摩太、司徒雷登),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禁烟、禁缠足、禁溺婴),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手之一。

而近代教会所办的各种学校,也培养了中国一代精英(马相伯、王韬、吴贻芳、林巧稚、马约翰等等),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督宗教四次入华,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之处,但总体上是一副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画卷。

延伸阅读:《中国基督宗教史(635-1949:一种跨文化视野》

本书是中西学者共同合作撰写中国基督教史的一次尝试,旨在借鉴并融合过去30年所涌现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过编年史和专题史两个部分,力图呈现一部可读性、准确性、跨学科性兼备的中国基督教史读本,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认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现象。

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在一种跨文化的视野下回顾基督教自西徂东的历史时,会发现其在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调适过程,其间既有文化的碰撞与激荡,亦有挫败与不适;既有思想的交锋与对立,亦有理解与认同。尽管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有限,但却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范例。

基督教中国化证明了中国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即使基督教与本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亦能被吸收并演变为中国的基督教,从而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