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从《基督教崇拜史》反思中国内地基督新教的教制及崇拜模式之建构(下)

二、圣礼的传承与教会教制建设

作为新教,笔者在此所指的圣礼当然是指“洗礼”与“圣餐礼”,此二者既源于《圣经》的教导,亦传承于宗教改革的传统。在“洗礼”方面,就笔者的观察,我们周边的教会都未设婴儿洗礼,就此而言,我们的做法较接近浸礼宗的传统。当然,这种做法也接近古公教会的传统。尤其是对于想要受洗的人进行信德考试,这一点也传承了古代教会。不过,在这方面我们并没有较为固定的模式。

比如,我们并没有统一的考试模式,能否通过考试乃在主考者主观的判断,而主考者对待学员也会因人而异,对一些人考得较为深入,另一些人则仅限于十分简单的问题,甚至只要求对方回答是与否,信与不信。对于考试的门槛应该“提高”还是“降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另外,对于即将去世的人,倘若其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表示愿意接受基督,那么教会是否可以在不经过考试的情况下派圣职人员为其施洗。对于这个问题,有的教会认为这是特殊情况,是可行的,也有的坚持不为其施洗。

在圣餐礼方面,我们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分餐程序,在很多地方还未成熟。比如,在圣餐及圣餐礼拜的意义方面,还未形成清楚的解释。圣餐究竟只是一种纪念形式,还是神圣的媒介;主持圣餐及领受圣餐的时候究竟只在乎人的信心,还是说圣餐本身作为神圣的媒介也具有相当的效力。按照笔者十分有限的观察,一些基督徒对圣餐显然抱有某种神圣感,并不认为那只是一种普通的形式,比如圣餐礼结束后,饼和葡萄酒若还有多余的,绝对不能当垃圾处理,而是必须由领受者或主礼者吃掉。由此可见,我们的传统应当靠近路德或加尔文,绝非茨温利。

还有,圣餐除了表明基督的死,也表明他的复活、升天及再来;除了表明基督的生平事迹,也表明教会的合一,甚至也有施行教会惩戒的作用。但一般说来,我们大多只是纪念耶稣的受难,而忽略了其他要素。另外,对于主持圣餐及领受圣餐的形式,甚至连饼与酒的材质也未有定型。有的教会,牧者在主领圣餐时,当着会众的面将饼祝谢后掰开,且将掰碎后的饼分给众人;有的教会,牧者只是象征性地掰开一个小饼,然后将事先掰好的饼送至信徒手里;有的教会,牧者只是做一个祷告,然后执事便开始分发早已准备好的小圆饼(不是掰开的无酵饼,而是买来的小圆饼)。这种状况显然需要反思,因为倘若圣餐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神圣的媒介,那么如何主持圣餐,饼和酒该用什么样的材质以及如何领受等,就不可任意妄为。

三、圣乐的传承与教会教制建设

对于新教来说,虽然我们不能将圣乐称为圣礼,但圣乐之于基督教崇拜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没有圣乐的基督教崇拜是不可想象的。相对于罗马天主教来说,新教的圣乐乃呈现出更多的形态,因为每个宗派对圣乐的理解不尽相同。比如,马丁路德就比较欣赏华丽的复调音乐,加尔文则主张唱诵诗篇。不过由于受到二十世纪灵恩运动的影响,许多教会在崇拜模式上已经泛灵恩化,其表现便是采取“敬拜赞美”的崇拜模式。

有学者将崇拜的模式分为“礼仪式崇拜”、“传统崇拜”及“敬拜赞美式崇拜”这三种,对应于此三种模式,应该说中国内地的基督新教所采取的主要是“传统崇拜”与“敬拜赞美式崇拜”。“传统崇拜”虽然没有像“礼仪崇拜”那样隆重,却不乏庄重感,其崇拜体现在圣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钢琴伴奏”、“诗班献唱”及“主领圣诗”。“传统崇拜”一般会用在主日崇拜,尤其是那些大型教会,运用“传统崇拜”的圣乐模式与该教堂的建筑风格更能深相契合。当然,除了“传统崇拜”之外,“敬拜赞美式崇拜”也被广泛引进及运用。因为这种模式深为青少年一代所喜爱,各样击打乐配合自由的旋律往往能触发人们内心深处最深的情感,使人在其中如痴如醉,泪流满面。此种敬拜风格与生活在后现代情境之下的人们往往能发生深刻的共鸣,因而广为流传。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两种不同的敬拜模式整合为一,使其能和谐共存。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一次笔者在一间教会看到了类似的状况。那间教会既传统亦灵恩,“传统”是因为该教会本身源于基要主义及敬虔主义的传统,“灵恩”是由于该教会的现任牧者追求灵恩。一次笔者应邀去该堂讲道,聚会是以十分激烈的敬拜赞美之崇拜形式出现的,演奏的乐器都是打击乐,主持敬拜的信徒也是几乎以大声宣告、举手、欢呼等形式带领会众。就这样大约进行了四十分钟,之后便迅速切换到传统的模式,整个的氛围一下子变成了传统的样式,包括乐器变成了传统的钢琴,带领敬拜的则换成了传统的诗班,当时给我的感受就是“不协调”三个字。

笔者的想法有二。首先,笔者认为倘若我们接受不同的崇拜模式,也当将不同的模式放在不同的聚会或群体中,不要在同一场聚会中使用两种不同的模式;其次,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模式整合为一,关键要看这个教会原本的传统及群体,倘若原本的传统是比较庄重的,群体又是以中老年为主,那么最好还是用“传统崇拜”之模式,最多适当加入一些现代的音乐元素,或适当增加一些台上与台下的互动,而不要将这个教会原本的传统及属灵氛围彻底抛弃,免得适得其反。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