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从安徽同工遇害事件看教会教牧辅导工作的重要性

最近看到安徽淮南教会同工遇害的消息,本人有感于教牧辅导对中国教会的牧者牧会的迫切需要,而从牧者和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浅谈教牧辅导对基层教会的重要性。

一、教会牧养中实际的问题

1、专业知识的缺乏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入一个剧烈的转型期,经济改革引发了政治、文化、观念、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生活节奏加快、新旧观念冲突、社会竞争白热化、婚恋与家庭观念的转变,以及失业带来的生存危机等等,导致心理障碍与疾患与日俱增,也促使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

中国社会专业的心理咨询开始于80年代,而教牧心理辅导的发展则落后于社会,现在中国教会开始关注和开展这项工作了。金陵协和神学院在2002年正式开设教《牧心理辅导课程》,算是中国教会把教牧心理辅导正式纳入神学教育的开端。《教牧心理辅导》这门课得到同学们的喜爱,他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感受:中国教会需要教牧辅导。虽然他们接受的教牧辅导训练相当有限,但毕业生们回到教会后,感受到学习教牧辅导对他们牧养事工的益处。也有的毕业生分配到其他神学院校,承担起刚刚开设起来的“教牧心理辅导”课程。

2、祷告成为敷衍

在教会中信徒的信仰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家庭、婚姻、子女、经济、情感、工作等问题都需要牧者的辅导、关怀、引导和支持。例如因夫妻关系不和而苦恼,因承受过大的经济压力而烦闷,因子女教育而发愁,因人际关系而困惑,因心灵受伤而缺少安慰,因犯罪而带来的内疚与痛苦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牧者随时站在他们身旁,给予同情、理解、安慰、鼓励、帮助、关怀、代祷和支持。使他们的信仰与生活能够结合起来,活出基督徒的美好善行来。在许多情况下,牧者因着自身的局限只能会回应说:“我为你祷告。”或者,“你要多多祷告。”

从信仰的层面来讲,牧者会为信徒遇到的问题祷告,祷告对人的心灵具有安慰和医治的功效,许多人在生活的困境中通过向神祷告,获得了力量;许多人通过祷告,跟上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而这关系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但是,祷告不是万能膏药,不管对方是谁,不问他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都给对方敷上一贴,以为这样做了,就算万事大吉。在牧者向对方说“我为你祷告”,不把这话变成一种推脱或敷衍,用来掩饰我们面对信徒求助的冷漠和无能为力。

3、魔鬼成为借口

有时候,信徒在处理生活难题时感到无能为力,他们前来向牧者求助。但有些人不愿经历一个过程,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包括从中发现自己的责任。他们只是把问题讲出来,期待从牧者那里找到最简单的办法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当一个人出现心理障碍或情绪困扰,常常有一个表现特征,就是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把问题归因于他人、事件、环境、甚至命运等。作为基督徒问题发生了,魔鬼成了逃避责任的借口。这样一来,信仰不但没有帮助我们更好地反省和觉察自己,反而帮助我们逃避,为我们自己的问题涂上一层保护色,让问题变得难以解决。

面对信徒的求助,我们会不会过于草率地把他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说成是“魔鬼作工”?“魔鬼作工”阻碍了我们去更多倾听对方,对问题有更多的了解,甚至给我们提供了逃避责任的方便之门?当我们一切问题都归于魔鬼,我们就不会去真正反思自己的问题,也不大会做出真正的改变,因此,问题会依然在那里,持续了许多,不得解决。

4、界限意识缺乏

在教会牧养的过程中牧者与信徒在某些方面缺乏界限意识,比如一些必要的原则、规矩,由于缺乏界限意识,教会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形是,信徒向牧者倾诉个人的苦恼、矛盾等,而牧者毫无保护信徒隐私的意识,时常在讲道中把信徒倾诉的信息原原本本地拿出来当作例证讲。牧者这种对信徒的缺乏尊重,缺乏真正的爱与关注的态度,不仅辜负了信徒的信任,伤害了信徒感情,还有可能在信徒中引起猜测而对造就教会起反作用。

另一种常见的情形是,牧者不好意思为自己的时间空间设立界限,以至于信徒随时到访牧者家、深夜打电话倾诉、见到牧师一谈话时间就没有限制。牧者对自己的时间空间失去了应有的掌握,整天看似忙碌不停,实际上牧者的空间时间被任意打扰,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比如,由于谈话时间没有节制导致牧者对待信徒的倾听越来越失去耐心,作工变得被动而无效;由于信徒不管事情大小深夜打电话向牧者诉说导致牧者第二天崇拜时在台上打瞌睡,严重影响崇拜氛围。 

5、救世主情节作祟

成熟的牧者需要发展出敏锐的自我觉察能力。原因在于,有一种“救世主情结”极易出现在牧者身上,一直处于帮助、辅导他人的角色,而拒绝承认、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的牧者存在很严重的防御心理,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他人帮助。倘若这类牧者自我觉察的能力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他不可能意识到个人内部缺乏,也就谈不上改变与发展了,而当他们自身的资源处于枯竭状态时,可能会对出现另一种极端,即他们对信徒的情感和需要变得冷漠或不敏感。

二、教牧辅导在教会中的几点建议

教牧辅导承袭教会的关怀传统,扎根于圣经的信仰与辅导资源,它体现了教会对社会现实需求有敏感的觉察,并且愿意在牧养事工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从而对信仰群体以及周边社会日益复杂的心理需求与生存危机做出具有策略性的应对。

1、专业知识的装备

在基层教会很多的牧者都是义工或只是读过神学培训班的学习,所以教牧辅导的专业知识非常缺乏。在教会牧养工作中,每一个牧者都不可避免地遇到来自信徒方方面面的咨询求助;牧师和传道人,实际上已经承担了教牧辅导者这一角色或职分。传统的教牧关怀是以教导圣经真理的方式来回应会友的问题,但在面对信徒生活问题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今日的教会,如果我们的牧者能够接受教牧心理辅导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够为信徒提供切实而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则非常具体体现了上帝的关爱,更有助于促进个体与上帝之间建立信赖关系。

牧者需要了解学习一些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分析,比如常常在默想、祷告中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省察个人行为动机与目的是为了建立自己还是造就教会,发掘影响我们语言及行动背后的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破坏性或建设性,让我们的心意在这个过程中更新而变化,最后我们的行为言语会随之更新而变化,教会及信徒也随之更新而变化。

2、正确建立界限和原则

教会是一个爱的团契,而在一个家庭般充满爱的地方如果人与人之间互相拒绝、互相设立规则边界令人为难,显得缺乏关爱。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点,这是在歪曲爱的内涵甚至是以爱为借口的逃避,其结果是使得教会事工处于杂乱状态,不仅让信徒受亏损,也令牧者的侍奉效率低下甚至无效。

牧者可以试着为自己和教会设立明确的界限、原则,这样教会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互相尊重、彼此相爱的所在。那么如何设立界限?这需要牧者与信徒彼此用爱心、信心说诚实话,一方面牧者要尊重信徒的个人信息,比如,牧者在讲道之前与信徒沟通征得其同意方可使用该见证,或者将其见证中的某些信息进行技术处理之后再行使用;另一方面牧者合理地安排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如,牧者可以向信徒公开自己大致的日常作息时间,特别是工作的时间可以具体一些,接待、探访、电话等,当然要特别说明牧者工作时间的安排对于信徒遇到特殊的情况是除外的。

3、警惕信仰迷信化

在教会群体里,许多人觉得接受心理咨询是“不正常”、“脑子有毛病”,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变,但依然有耻辱的标签。教会群体对心理咨询有更多一层的抵触。至少觉得不能给他们提供信仰意义上的帮助,而他们倾向于把问题与信仰联系在一起的,如“信心不够”“肉体软弱”等。因此,许多人有困难会去寻求牧师的帮助,这比被认为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症要好得多。如果教会没有发展出教牧心理治疗,需要把患者转介给相关的专业治疗机构,精神疾病超过我们的能力,也当转介专业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一起进行辅导帮助:医生开需要的用药,而我们则可辅导、祷告,同时在当事人的生活上继续提供适当的帮助。

在一个充满压力和危机的时代,牧者既要应对来自信徒的求助,还会接待周围社会许多人的求助,这对牧者提出新的要求:牧者需要接受辅导的训练,以对广泛的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

(注:本文作者为江苏教会一位牧师,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