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为“生命”守护

伴随着一阵“啼哭”的声音,又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这生命起源于上帝的创造,开始于母亲的孕育。这生命是多么的奇妙、多么的美好,又是多么宝贵啊!

同时,生命也是那么的有限、那么的短暂,更是那么的脆弱。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永远无法重来。因此,我们需要珍惜生命,且要为生命守护。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容推托的使命。

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呢?

是出生时的无知,少年时的纯真,青年时的朝气,成年时的健壮,老年时的衰弱吗?

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吗?

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品德吗?

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吗?

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吗?

并不是如此,我认为生命乃是上帝对人类无私的馈赠,那么,我们可曾感恩上帝,珍惜生命呢?

小时候的我懵懵懂懂,对生命没有什么概念,以为生命是久远的、是绚烂的、是坚强的;以为世界是惬意又美好的、是奇丽又精彩的;以为有亲人的关爱、有朋友的陪伴、有父母的呵护,我就可以快乐、幸福的成长,健康、平安的活着。

直到长大后才渐渐的明白:世界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原来还有糟糕的一面(如:有人幸福,有人孤独);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般奇丽,原来也有丑陋的一面(如:有人善良,有人恶毒);也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精彩,原来也有平淡、乏味、伤心、踌躇的时候(如:有人快乐,有人痛苦)。

等到慢慢的成熟后才了解:生命并不是那么久远,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强壮才可到八十岁,天地永恒,生命则如同昙花一现般短暂。生命也并不是那么绚烂,也会有黯淡、惨然的时候。生命也更不是那么坚强,更会有生病、受伤、流血,甚至是死亡的时刻。

如:每一年,因溺水意外或者身亡的事件也是时有发生,这可能又是一些生命的逝去。

每一年,因灾害而致使人们遇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可能又是一些生命的意外。

每一年,因各样事情而选择自杀的事件也不乏存在,这也许又是一些生命的告别。

每一年,因疾病而离世的人们怕是也不计其数,这可能又是一些生命的无奈。

每一天,听到救护车“滴嘟滴嘟”的警报声,这可能又是一个生命的垂危。

写到此处之时,心里有着无言的感伤,为生命感伤,为生命叹息,也甚愿留住这些生命,挽救这些生命,为生命而守护。然而,我们每个人却都是那么的无能为力。因为生命在上帝的手中,所以无人能够改变。因此,请大家为生命而铭记,请大家为生命而谨慎,请大家为生命而珍惜,请大家为生命而守护!

就连我们的生命也正在悄悄地、璀璨地绽放,但这生命也会慢慢枯竭,终有一日,这个旧造的生命,肉体的生命也将不复存在。我们唯一能做就是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并要明白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是得着主所赐的生命,就是在基督里的生命,这个生命是新的生命,是属天的生命,是永远的生命。

那么,我们可否想要得着这生命?唯一的途径就是相信耶稣,接受祂为我们生命的救主,灵魂的牧人。

约翰福音14章6节 记载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约翰福音10章10节 记载  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约翰福音11章25节 记载  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约翰一书5章12节 记载  “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

箴言书22章4节   记载  “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

歌罗西书3章4节  记载  “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

从这几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在耶稣基督的里面,生命是上帝的赏赐。主耶稣来就是要将生命赏赐给我们,并且把维持生命的一切丰富都赐给属祂的人,祂的生命之恩可谓是丰满洋溢。

亲爱的弟兄姐妹,肉体的生命我们尚且那么珍视,那么用心呵护(养生、锻炼等)。何况属灵的生命,永恒的生命,岂不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吗?我们早已相信并接受主耶稣为我们生命的救主,也已然得着祂所赐的新生命。那么,我们可曾重视属灵的生命?我们如今属灵生命的程度又如何呢?我们可曾向人传讲耶稣基督所赏赐的那浩大的生命之恩?又可曾使更多的人得着这生命?

为要使更多的人找到生命的方向,为要使更多的生命没有遗憾,更多的灵魂能够得救,让我们齐心协力的为之努力吧!为要使主的心意得着满足(只愿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让我们同心合意的为更多的生命守护吧!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河南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