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好书推荐:《神圣与凡俗: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遭遇》

明末清初天主教入华,是中国教会历史上重要的历程,也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这段历史,无论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还是学术讨论里,基本都是从基督信仰与儒释道等中国文化的对话为主要内容,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如此,当时天主教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中国民间文化中。

天主教在全球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文化移植的过程,而这种文化移植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本土文化。我们知道,天主教入华所要面对的主流群体是中国的广大民众,是中国的普通百姓,因此,天主教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关键的是要找准中国本土习俗文化的发展脉络,适应民间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国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已经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民众文化,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特质和思维方式。因此,如何应对中国的民间信仰,是天主教在华传播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由山东大学历史博士张振国所著的《神圣与凡俗: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遭遇》就是一部讨论明末清初天主教如何与民间信仰展开对话的书。本书共分五部分对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之间的遭遇进行描述。

有人在问,中国人有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哪种宗教的信众最多?其实儒释道都不是中国人最为普遍的信仰,而繁杂的民间信仰是中国信众最多,影响最持久的宗教(亚宗教形态)。明末清初当天主教宣教士来到中国后,一直寻求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以打开福音之门。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发现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就从上层路线入手,通过耶儒对话,在士大夫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却是从底层做起,接触的也基本是普通大众,在于他们的民间信仰交往中,发现很多东西都与信仰相悖,产生了巨大张力。而这也是后来礼仪之争的导火索,并最终导致“百年禁教”的出现。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天主教仍然在民间顽强地生存下来。除了很多宣教士、中国神父、信徒不畏艰难,在危险困境中传扬福音外。将基督信仰与民间文化相融合,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通过各样的神迹奇事,发展了信徒,坚定了信仰,促进了教会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正是这种扎根于民间的做法,才使福音的火种延绵不绝。

但是,在当时的很多民间基督徒中,有不少民间信仰化的倾向,将原来神神叨叨的理念带到了教会里来。这种民间宗教化的信仰,却是和大公教会的理念背道而驰的,很难让人真正明白真理。

只是我们要看到,当年天主教遇到的问题,在今天基督新教里同样普遍。正如书中提到的信主原因,神迹奇事占了很大比例,这跟今日的现状何其相似?因此《神圣与凡俗: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遭遇》这本书,让我们回顾天主教之前走过的路,对于当今基督新教处理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今天仍是在信仰的神圣性与民间文化的世俗化的张力之间探索出路,但愿我们能够吸取历史教训,总结经验得失,寻求一条适合中国教会发展的道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