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教会面临的挑战(三)——合一问题的挑战

合一
合一

引言

当今教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便是合一问题的挑战。其实,合一的问题并不是新近才发生的,这本就是一个比较古旧的问题。

可以说,在教会成立之后的不久,这个问题便出现了。我们都知道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教会便是耶路撒冷教会。教会成立之初便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成员严格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掰饼、祈祷。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过着凡物公用的生活,将自己的家业、田产都卖了,且照着各人需用的分给各人。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彼此切实相爱,且被圣灵充满的教会,仍然出现了合一的问题。因为到了《使徒行传》第六章,我们看到有问题出现了。那个问题虽然是有关饭食的问题,却绝非芝麻绿豆的小事,并且这个问题很可能已经危害到了教会的合一。故此,使徒们才成立了一个管理小组,然后派他们专门去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连耶路撒冷教会都存在着合一的问题,还有什么教会可以幸免于此呢?还有什么样的教会可以做到人与人之间能完全合一,而不发生任何的矛盾或冲突呢?如果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那么教会的合一问题就似乎是个解不开的死结了。也许,我们无法在历史内根治这个病症,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该好好反思,且努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让教会的内耗能减低到最小的地步。

 一、信徒们是否有比较饱满的灵性状态?

人的问题是非常多的,简直就是千头万绪。人与人之间相处,时间久了,都要发生问题。因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是能够让人无可挑剔的。

在圣经中,我们看到上帝的仆人无论是摩西还是保罗,都不是让所有的人都喜欢的人。有人就不喜欢摩西的“擅自专权”,有人也接受不了保罗的“言语粗俗”。

虽然如此,这些问题只能暴露那些对上帝权威挑剔之人的问题。换言之,当人对身边的人事物存在着种种不满的时候,很有可能是他自身存在着问题,他对别人的不满乃源于他自身的问题未曾得到解决。

这样看来,想要维护教会的合一,让弟兄姊妹们能彼此相爱、和睦相处,首要解决的便是信徒们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的问题。就好比如果一个孩子整天吵吵闹闹,那么做父母的首先需要觉察到的便是,我的孩子是否有哪些基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

对于信徒来说,这个需求就是被关怀、被牧养以及被引导的需求。如果这个信徒长期没有得到从上帝及教会来的关爱,久而久之,他的里面一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苦毒,然后就是对很多人的不满。

我们再来讲述一个被牧养的需求问题。倘若这个信徒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牧养,在听道的时候,长期处于一种听不进去或听不懂的状况下,那么他的内心肯定会越来越枯干。因为没有上帝的道在他里面,于是,他自己那些自以为是的东西开始多了起来,进而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

二、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够形成一种深入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合一问题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个人际关系的问题。如果在某一种的人际关系中,两个人长期不能有深入的了解与沟通,到最后这种关系有可能会恶化,向着互为不信任的方向发展下去。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若想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与人和睦相处,那么就要尝试深化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所谓的深化关系就是说,要敞开心扉,尽量将自己的心里话向对方诉说出来,与此同时也能存着尊重的心去尽可能地理解对方与认同对方。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局限与底线,也不必为了认同别人而丧失了自己的底线。但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像君子一般,和而不同,却不是同而不和。

人们若能相互深入了解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随着这样的相互认知,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防线会逐渐放松,也就是说,人就不会动不动便去怀疑对方,对对方存有偏见或成见。

稳固的人际关系必须是相互信任的,是第三者难以挑拨并毁坏的。否则的话,一点点的事情发生就会带来难以预测的关系问题,从而导致种种不稳定的现象出现。

三、对于某些问题是否能够处理得妥当?

如果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那么教会的合一绝不能单单维系于防范这些问题的发生,而是还得思考,如何在这些问题发生后去妥善地解决。

比如说,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因为他们个人的私事而发生摩擦的时候,作为第三者该如何看待他们的摩擦。是不闻不问?还是盲目介入?亦或是了解清楚后再谨慎介入呢?

不闻不问与盲目介入都是不妥当的,那么剩下的选项便是了解清楚后再去适当地介入此事。在处理此事的时候,最好能将当事人都一起叫来,当着自己的面将心中的感受、误会等都说出来。然后作为调解人,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询问双方的意思,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观点,再将他们的观点放在一起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估。调解人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意思强加给任何一方或当事的双方。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