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灵修与修灵——静、慢、专、深

“灵修”二字我们并不陌生,在许多人的观念里,“灵修”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包括读经、祷告、唱诗歌等。其实,这些活动只是“灵修”的具体体现而已。“灵修”本身并不是一系列的活动,而是“修灵”,是一种心灵的整修,如同主所说的“将枝子修理干净,以便结果子更多”。

至于在一场灵修中要做些什么,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读经、祷告及唱诗是最常见的方式,但也可以只是其中的一项或两项。另外,在灵修生活中被我们普遍遗忘的还有一项,即“默想”。“默想”就是属灵的消化,如果长期没有默想,那么我们对神的话语就很难很好地消化吸收,久而久之,灵修甚至还会成为我们的一个重担。

如果我们将“灵修”理解成“修灵”的话,那么“灵修”并非只是我们在清晨的一场活动,而应当成为贯穿于我们生活的一条重要主线,我们应当时时刻刻不忘修正自己的心灵,以至于在灵修过程中能真正体验到心意更新而变化的奥秘。

本文在此分享“灵修”的四要素,即“静”“慢”“专”“深”。

一、“静”

“灵修”的第一要素便是“静”,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安静在主的面前。身体的安静还容易做到,但让我们内心静下来绝非易事。如雅各,虽然他常住帐篷,为人安静,但内心多有筹划,表象与内心实在有别。当然,连身体都静不下来的人,内心有可能更加烦乱不安了,就如马大的光景。主责备她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恼,但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心静不下来,也许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比如工作的不稳定、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成员的矛盾,还有就是自己信仰的肤浅,不读经也不祷告,遇到事情就只能靠自己或靠关系,然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前思后想,不得安宁。

即便是经常祷告的人也会有类似的烦恼,有时当我们跪下去的时候会发现,心根本安静不下来,虽然嘴巴里在向主喃喃低语,心里面却思绪万千,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呢?盛足风牧师在他的著述里论到祷告的操练时指出,当一个人跪下去祷告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先唱一首短歌,属灵的短歌就像争战前的号角,能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能唤起我们沉睡的心灵,让我们苏醒过来。

总之,让一颗“思虑烦乱”的心静下来必须靠赖主的大能,就像门徒在行船遇到风暴的时候,主便起来斥责,主对着那几乎令人窒息的风暴说:“住了吧,静了吧。”风便止住,浪便大大平静了。

二、“慢”

这是一个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世代,就像一个巨大的车轮,将所有的人裹在它里面,且飞快地旋转着。愈是繁华的都市,生活的节奏便越快,就越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有一位生活在大都市的朋友对我说:“每天都是挤地铁上下班,在茫茫人海中,有时感觉自己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为了生活,我们起早摸黑、没日没夜地干,忙到一个地步,将正常的作息完全打乱了,工作几乎占据了我们的全部。我们的心不仅安静不下来,更是在忙碌中愈发麻木,享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因为我们的私人空间,尤其是内心的空间,几乎都被外面的事剥夺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忍痛割爱,去掉一些比较不重要的事情,以便为心灵腾出一些地方来。有一位新东方的高管曾说,虽然他还处在年轻力壮,事业有为的阶段,但忙碌的工作已经让他下了决心,就是要在他的生活中不断地做减法,以便将更多时间腾出来陪伴自己的家人。

生活不总是极度紧张的赛跑,因为比赛关注的是结果,而生活的意义更在于那个过程。故此,我更喜欢将生活比作一杯咖啡或一杯茶,必须细细品尝,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好,才能享受其中的滋味。如何才能慢下来呢?少一点安排,少一点应酬,少赚一点,不就都有了吗?“慢”的秘诀在于“减少”,就像那位新东方的高管那样,学会为自己的生活适当地做减法。作为牧者传道人,让自己“慢下来”、“空下来”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有的牧者会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将手机关机,有的牧者会在一周中的某一天暂停一切的工作,而陪伴家人。

三、“专”

忙碌的生活还有另一个副作用,即将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同时也将我们的心扯成了碎片。这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日都有成千上万亿兆的信息量向我们不断涌来。我们以为可以在其中好好饱餐一顿,却没想到信息量的巨大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接受的程度,因为即便我们在某些地方只是一扫而过,仍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捕获它们。

虽然如此,“多”并不见得就“好”。一方面有许多信息是类似的,没什么太大创意;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也都存在着某种片面性,寥寥数语绝不能让我们管窥全体。当人们一味地求“多”,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取足够多资讯时,内心会陷入另一种迷失之中,即散漫的迷失。好像万事通,什么都懂一点,却没有什么是真正精通的。

这里所说的“专”至少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是,“专注”。现在的资讯载体,为什么朝向短视频的方向发展,为什么总是喜欢制作一些搞笑的段子?因为长篇大论的文字很少有人喜欢阅读,人的心开始变得“不耐烦”,也就是说,人的专注力在持续性地下降。比如,主日的讲道也是如此。教会为了让自己更富有吸引力,便想方设法尽量将讲道的环节缩短,从一个小时缩至45分钟,有些地方则只有半个小时。为什么?因为人的专注力越来越差了,如果你讲一个小时,别人早就不耐烦,早就在那里看手表了。

第二个意思是“专业”。我们除了需要有持续的专注力,更当在某个领域有自己的专长。因为既然我们愿意对某个领域的事情有持续的关注,就应当在那里显出持续性的长进来,使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每个人都专注于某个领域的话,合起来就是一笔巨大的属灵财富了。倘若一个教会有五个传道人,每个传道人若都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那么这五个人便能相互取长补短,进而形成互补性的团队;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差不多,讲的道也大同小异,那么教会为何要招聘五人,只招一人不就够了吗?难道只是为了充门面吗?

四、“深”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人们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想要获得“立竿见影”的果效,在教会的侍奉中也是如此,一切都开始以数据,以“量化”来衡量,比如多少奉献款、多少事工、多少小组、多少信徒等,以为越“多”便越“丰富”,这个教会便越“复兴”。

笔者认为“多”并不代表“丰富”,因为“丰富”涵括了“品质”,没有品质的多,只是多而已,还不是真正的“丰富”。如果教会很大,奉献款多,事工多,信徒多等都不是坏事,这说明这间教会资源多。然而“多”只是其中的一项指标,除了“多”,我们是否有“深度”呢?我们的传道人是否有深度,导师、组长是否有深度,每项的事工是否有深度?如果没有,恐怕就要认真反思了。

赵紫宸曾陈述当时的青年基督徒遇到的生活上的种种难处,赵没有针对这些难处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却是指出其根源在于青年人在信仰上的贫乏及肤浅,其根本的出路则在于在信仰上作实实在在的灵修,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信心道路。信仰上的肤浅,灵性上的贫乏,的确是基督徒灵程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如果我们不能看清楚自己的光景,不在主的里面往下扎根,在祷告上、属灵的知识及见识上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话,更多更大的危机将会悄然临到。就像挖井那样,我们必须在主里面深深挖掘,才能遇见生命的活泉;我们必须勤耕深挖才能有所收获,且在牧养的工作上有所供应。

最后我想到基甸的儿子约坦所说的那个寓言故事,在他所提到的那些树木中,只有荆棘是活在幻想之中的,其他的果树都不愿意“飘摇在众树之上”,而只愿“实实在在地结果子”。我们是否只愿专注在“结果子”的侍奉上呢?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