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关于“学习”及“阅读”的反思

2020年有一项关于世界各国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出炉,该报告指出各国人均阅读量靠前的几个国家分别是以色列、美国及法国。其中以色列的年人均阅读量是60本,美国是40本,法国为20本。中国的排名有点靠后,年人均阅读量为4本。当然这个报告也许只是一家之言,但国人的年人均阅读量靠后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传道人,我在反省自己一年阅读了多少书籍呢?这么多年服侍下来又有读过多少书籍呢?我们的年人均阅读量是否达到了4本这个数字呢?还是说连4本都没有,以致于严重拖拉了同胞的后腿呢?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增强,国家也开始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即全面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其中必然也包括了对优秀典籍著述的阅读及学习。笔者所在的城市兴建了多栋高楼大厦,其中一栋便是规模庞大的图书馆,免费向所有的市民开放。每次去的时候,总是挤满了人,这绝对是一个好现象啊!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基督徒的观念就有点落后了。而基督徒在这方面的落后也跟传道人有关,如果连传道人都不喜爱阅读,不注重阅读,又如何让信徒在这方面主动追求呢?

一、实实在在的学习是更重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即绝大多数人都十分在意文凭及学历,认为考进重点高中及大学,并拥有一个高学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名校及高学历代表着这个世界所赋予的种种荣耀及特权吧。但是不是进入名校并获得高学历学位的人,就一定格外出众呢?这倒不一定。因为进入好的学校固然拥有了一个有利的位置,但他是否能成为出众之人,还得看他真实的学习状况。倘若因为进入了名校而沾沾自喜,整日幻想着他人羡慕的眼光,却不思进取、停滞不前,那么此人的状况必定一天不如一天。但若有人因为考不上名校而发奋图强,奋起直追,那么起点再低,日后必然有所成就。

可见,与进入名校要得到一个学位相比,认真、实实在在的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来说,进入一所好的学校并不意味着收获了荣耀,而是意味着接受更大的挑战,在一个更有学习氛围的环境中更深地被激发出学习的热情。这样看来,关键不在学校是否有名,而在学习者是否尽心竭力。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中,我们并不是非得远隔重洋才能求学,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资源信息的不断开放,使得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唾手可得”的“高质量”的“资源库”。除了纸质书籍,我们还有大量的电子书籍以及学术讲座等。虽然这些资源还不是系统性的课程,但如果我们能存谦卑受教的心认真阅读,勤于思考、交流及笔耕,那么若干年后照样可以收获丰厚的学识。 

二、“学习”与“读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我们应当高瞻远瞩,拥有远大的目标,却必须“脚踏实地”并“立刻行动”。在“学习”的路上,“实实在在”这几个字比什么都重要。与其天马行空地高谈阔论,不如静下心来,安静阅读,在开口以先,充分聆听,会更有意义。

对于传道人来说,“阅读”既是他们的短板,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之所以是“短板”是因为在中国教会,“唯独圣经”四字一般被理解为“唯读圣经”,一些传道人除了《圣经》,很少阅读其他书籍。一方面可能以为这些书籍都是人为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因为事工的忙碌而无心阅读,再加上讲道的时候不大用得上那些书籍以及在教会中基本上没有“读书”的氛围,自然就不大注重阅读了。

笔者的经历也是如此,曾有一段时间笔者读了很多书,但那段时间是笔者进修的时间。进修结束后便开始忙于教会的事工,加上那段时间自我感觉良好,就忽略了阅读,结果一年下来连一本书都没有读。最近一段时间,又开始恢复了阅读,至于恢复阅读的原因,一方面是意识到自己的储备不够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意识到这是传道人应当具备的重要素养。事实上,这几年笔者也有接触到一些读书会。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实际,易于操作,也切实有效的学习方式,最大的好处或许是提供了“读书”的氛围。就如,一个人很难一直不断地持续阅读,但如果是一群人在阅读,并且相互之间有所督促、且有所分享的时候,压力便自然成了动力,在此种氛围的烘托下,“阅读”便会逐渐成为我们的一种令人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读书会”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好处,那就是凝聚追求的目标及“以文会友”。市面上那么多的书,该从哪一种下手呢?如果我们能组建起一个读书会,让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定期聚会,分享侍奉心得及阅读心得,我们逐渐便会明白这个群体目前需要什么样的资讯,然后便可以着手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并制定出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比如什么时候读完一本书,先读哪一本,后读哪一本,每天阅读几章,读完后在群里打卡,然后多少时间一次线下聚会,交通分享等。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