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纪念康德诞辰三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海城举行

您知道康德的名字是什么吗?康德的名字是以马内利(Immanuel)。伊曼努尔·康德(德文名: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天文学家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在出生的第二天就受洗,并被赋予了教名以马内利,这个名字伴随了他一生。

对于康德,现在许多的年轻人会感到陌生,但是对于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和在神学院读研的传道人来说还是多少了解一些的,尤其是有的神学院把康德的著作列为必读或选修课程之一。笔者对于康德的一知半解是在学习马克思著作时了解到的。康德的成长深受宗教影响,他的家庭成员有虔诚的新教徒,尤其是在他的中学教育阶段,受到了严格的宗教教育。这段时期内的教育对他的性格形成以及认知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康德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宗教教育中的某些做法持有批判态度,他寻求避难于拉丁经典,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他毕业于哥尼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了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2024年3月29日至30日,在辽宁省海城市举办了纪念康德诞辰三百周年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美籍华人、公益慈善家、黄金龙纪念馆创办人黄敏杰牧师主办。他从2013年开始陆续在世界各地举行了各种门类的学术研讨会,如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研讨会、马克思200周年诞辰研讨会、纪念中国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研讨会、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研讨会等。此次研讨会在辽宁海城举办,是因为黄牧师曾经在此地资助过的一位少年“安娜”,也是因为受到王润涛牧师热情邀请;会议由王润涛牧师承办。

参会的专家学者和牧者就康德的哲学思想、经历和康德对于基督教、对于世界哲学的影响等做了精彩的发言和阐述。

李印白先生以“幸好,我们还有康德”为题,拉开了研讨会的序幕。李印白先生是中国知名的摄影师和艺术总监,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之后在美国深造摄影与平面设计,致力于国内的视觉艺术教育事业,留美回国后在全国及海外多次举办各种有关摄影、设计、美育等方面的讲座,分别于中国和美国举办过个人影展,并撰写了大量关于设计与摄影的专业文章,出版有黑白摄影集《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翻译美国诗人惠特曼诗集《草叶集》。

之后,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谢劲松博士,做了带有独特视角的发言。谢博士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中西思想研究。他指出,康德认为自己一生要回答的三个问题是:我能知道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可以归为一个问题:人是什么?此四个问题分别由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哲学和人类学来回答。知道是认识论问题;做是实践问题;希望之所以归为宗教问题,或者说宗教问题用“希望”来表达,我们得考虑康德所处的基督教文化和生活背景,因为“信”“望”“爱”在基督教中至关重要。

曾深造于云南神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曾任神学院教师、云南民族村景区教堂牧师及从事少数民族信仰工作的彝族李永和牧师从云南的地区特色做了“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的信仰历程的发言:云南,这片散发着浓郁诗意的土地,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民族文化长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魅力和人文的丰富多样。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25个少数民族和睦共处,每个民族都保留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信仰体系。这些信仰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瑰宝,既是他们的精神灯塔,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分别就苗族、拉祜族、彝族、景颇族、傈僳族的信仰做了介绍,其中包括苗族的基督教信仰特色。

现已退休的郭晓鸣副教授,以“康德的世界—灵魂—上帝与老子的物—心—道之间的相通性为题,论述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性三个理念,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世界,灵魂,上帝。世界是物质现象的最全统一体,灵魂是精神现象的最全统一体,上帝是世界与灵魂的最全统一体,而自在之物是世界、灵魂、上帝三者的最高统一体和超越体。康德对应于老子,世界对应于物,灵魂对应于心,上帝对应于道,自在之物对应于道。在形上本体哲学的最高境界,康德的世界—灵魂—上帝与老子的物—心—道之间是相通的,古今融合,古今跨越,古今对话,中西相通,中西交叉,中西互补,世界大同,人类统一,全球一体,天下不二。

华东某师范学院的王副教授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就《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区分的准则和法则做了发言。

此次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在黄敏杰牧师的倡导下,与会各位学者、牧者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又有互动交流;既谈感想,又有提问;既有合一,又有争鸣。会议气氛充满和谐喜乐,掌声不断、笑语不断。大家还针对基督教信仰的有关问题与王润涛牧师、黄敏杰牧师、李永和牧师等进行了谈论。李永和牧师感慨地说道:“这次海城之聚,通过聆听各位老师的课程,我深刻领悟并汲取了丰富的知识与智慧。”为此,李牧师还在短时间内写了四五篇心得。

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黄敏杰牧师用英文朗诵了他的诗歌《世界儿童的眼睛》:“我的朋友们,你从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世界儿童的眼睛?你看到神性的闪光了吗,神秘地反映了上帝的形象?世界儿童的眼睛看到了什么?……”李印白先生当场为他英译汉,两位高亢的英语和汉语朗诵,把会议氛围带入了高潮。

会议前后,与会者在主耶稣基督的受难日来到了具有百余年历史的辽阳市三道街基督教堂参观。这座礼拜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占地面积3002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带有中西方结合特点的主堂历尽沧桑风采依旧。这里也是辽阳市基督教两会的所在地。他们参加了由王润涛牧师证道并主持的圣洗礼聚会,到辽阳博物馆参观,还专程赶到辽宁海城古镇牛庄有着150多年历史的牛庄太平桥。漫步太平桥上,它的古老和沧桑让人不由从心底升起一丝沉重和敬意;轻抚桥板上百年的痕迹,历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走下桥,细看从水面升起的桥墩,不得不对太平桥特别的建筑结构感到惊奇。1858年,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将牛庄开辟为港口,后因内河道淤塞无法行船而废弃,将港口改在营口。当年有的外国传教士也是从这里登岸开始在东北传福音的。

因为此次研讨会恰逢基督教的受难周,会议最后播放了《马太受难曲》中的63分曲和受难日、复活节的相关视频。黄敏杰牧师对研讨会最后做了总结,大家合影留念,会议圆满结束。

古城论康德三百年,群英聚会各尽其言。
       激扬文字追念前辈,纪念古今中外圣贤。

(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于辽宁报道。)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