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为义受苦有赏赐

引言

八福的最后一福与其他几个福都有所不同。因为其他几个福都是因为道德上的见证,而最后一个福却跟受苦有关。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这样一个画面,就是一群受逼迫、被驱逐的流民。这群人看起来十分可怜,无家可归,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后来竟来到了欧美发达国家,在那里找到了安身之所,并且幸福地生活着。

这当然是个比喻。但这样的比喻会让我们对这节经文更有感触,使我们明白为何受逼迫的人反倒是有福之人呢?我们中国人喜欢讲一句话,即“因祸得福”。这群为义受逼迫的人,表面看上去十分狼狈,他们因宣讲耶稣是王,得罪了世上的权贵,而落得如此下场。但他们也实在是一群因祸得福的人,因为他们所作的已经被上帝记念,上帝要将更美的家乡,更美的居所赐给他们。那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他们成就那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一、跟随基督的人一定需要面对十字架

基督徒为什么会为义受逼迫呢?为罪受苦是我们都能想得通的,为义受逼迫,就觉得很难理解了。一个敬畏上帝、爱神爱人的人不可能对他人造成什么危害,他只会有益于人,又怎么会因此而受逼迫呢?就好比,我们在前面七福所看到的那样,一个灵里贫穷、为罪哀恸、谦卑温柔、饥渴慕义、怜悯别人、手洁心清、使人和睦的人,你觉得这样的人会有什么危害吗?还有什么人比这样的人品德更加高尚呢?难道世人颠倒是非、混淆善恶,竟然将这样的良民当成罪犯来对待吗?

我们想不通,是因为纯粹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但如果我们从信仰方面去思考的话,这个谜团也是很容易被解开的。就如孔夫子曾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基督徒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与世人的三观存在着很大的分别,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甚至会让世人有一种受威胁的感受。比如,在学术界有一位大咖便曾发文批评基督教的信仰,这位大咖认为基督教信仰中使人最最无法忍受的就是他们的“独一神论”,这在和他有相同感受的人看来,简直就是“唯我独尊、一教独大”。

在这方面,圣经也早有预言,彼得告诉当时的基督徒,当他们选择过分别为圣的生活,不与世人同奔那放荡无度的路时,世人就会以他们的行为为怪而毁谤他们。主耶稣更是在《约翰福音》告诫他的门徒,要他们做好为义受逼迫的准备。这不是由于他们做错了什么事,而是因为他们不属于这个世界,世界便因此恨他们。

虽然如此,基督徒仍要活出良善的生活,显出温柔的样式。基督徒仍要持守“以善胜恶”的总原则。彼得告诉我们,基督徒若因为行善而受苦总强如因为作恶而受苦,后者是自作自受,而前者正显明了基督徒是蒙拣选的上帝子民。也就是说,为义受苦的经验能更进一步地坚定基督徒的信仰,使他们对耶稣基督更加笃信不疑,对上帝荣耀的盼望更坚定不移!

二、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为义受逼迫的人所承受的福分与灵里贫穷之人所承受的福分是相同的,都是以天国本身为产业。当然,笔者在理解这节经文的时候仍然觉得稍有分别。因为在论到为义受苦之人的福分的时候,主耶稣还将这些人与旧约的先知放在一起,并且宣称他们的赏赐是大的。故此,笔者认为第一福虽然与最后一福在字面上一模一样,但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第一福强调的是,进入天国的福分,而最后一福所强调的则是承受天国所有荣耀的福分。这福分不能用简单的一种福去表现,因为你无论怎么说都无法述尽上帝所要赐给为义受逼迫之人的恩典,故此,还是以整个天国为赏赐,更能表达上帝所赐的恩典是何等之大!

在此,我们也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与归属感。我们看到了被世人看为羞耻的,在上帝的眼里可能是奇珍异宝;被这个世界所唾弃的,也有可能是天国里的尊贵宾客。能活出高尚的品德固然可贵,但能将自己分别为圣,以上帝的国及上帝的义为他追求之终极目标,并且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惜牺牲一切的人,更加值得称赞!

这样的人并不是唯信主义者,更不是“因信废行者”,而是将他们的行为建立在另一个世界及另一种价值观上面的人。他们的终极目标并非只是要做一个好人,而是要成为基督忠实的见证人,用他们的言语、好行为及他们全部的生命来见证这个宝贵的福音及荣耀的国度!

当然,为义受逼迫这种现象在不同的时代及不同的基督徒身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第一世纪的基督徒身上,这种表现就十分明显,因为那时的处境并不能给当时的基督徒有太多的选择,他们要么选择忠于基督,要么选择背叛他。而那些选择忠于基督的人只能以殉道的方式来见证他们的信仰。对于那时的基督徒来说,为义受逼迫就是为主殉道。

在于今日,殉道的事仍有发生,却不是在每个地方都会发生,比如,在西方国家或中国等就不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对于那些地方的基督徒来说,为义受逼迫有可能只是被世人轻看或被周围的人排挤,或者因为要坚持信仰而无法继续享受特殊的福利等。但即便如此,这样的舍弃仍是不容易的,除非这个基督徒是一个真正爱主的基督徒,是一个真正尊主为大、以主为荣并以主为乐的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